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9日电 (记者 丁思)17日,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创排的移植剧目秦腔《春闺梦》在兰州举行专家研讨会。甘肃省内外戏曲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该剧的艺术呈现、移植创新、未来发展进行“把脉问诊”,展开深入研讨。
16日晚,秦腔《春闺梦》在甘肃黄河剧院首演。该剧将京剧程派代表作创造性转化为秦腔舞台艺术,特邀国家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派小生、一级演员宋小川执导,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苏凤丽领衔主演。剧目以粗犷豪放的西北声腔重构对和平的婉约呼唤,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剧种的艺术对话。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马勇介绍说,“秦腔《春闺梦》的成功创排,是我们立足秦腔艺术本体,对传统戏曲守正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创作团队以当代审美视角重构经典,在保留原作深邃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秦腔特有的苍劲唱腔与细腻表演,赋予故事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质。该剧的创作过程深刻启示我们:守正,是秦腔艺术生命的根基;创新,是其永续发展的灵魂。”
导演宋小川坦言,起初对秦腔演绎《春闺梦》的效果心存疑虑,但首演时观众的热烈反响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经过三年打磨,秦腔《春闺梦》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呈现,既保留了京剧的典雅,又融入了秦腔的激昂与悲怆,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该剧的移植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著名戏剧艺术评论家崔伟表示,《春闺梦》的秦腔改编“激活了京剧传统剧目的‘麻木’”,使其更符合秦腔的表演风格。他特别称赞苏凤丽的表演:“如果说《锁麟囊》确立了她的个人风格,那么《春闺梦》展现了她在艺术上更高的追求。”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指出,戏曲移植需兼顾剧目气质与演员特点,而《春闺梦》的改编“是成功的”。她强调:“戏剧是角儿的艺术,苏凤丽的表演让这部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原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一级编剧王建平认为,该剧既保留了京剧的神韵,又凸显了秦腔的特色,是文化自信背景下弘扬传统艺术的典范。他特别提到,苏凤丽的表演“举重若轻”,而宋少锋饰演的“文小生”也令人耳目一新。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秦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石小军提出,这部剧富有创新精神,赋予了古老秦腔新的内涵,但我们还要挖掘剧目的时代感,要注重加强剧目的戏剧性,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让年轻人了解秦腔、爱上秦腔。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就该剧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相关专家认为,剧目移植提倡原创,但也不能忽视改编,编剧不要完全参照京剧,需对文本稍作改动,希望通过进一步改编打磨提高,让《春闺梦》长存于秦腔艺术之林。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春闺梦》的后续优化指明了方向,也为秦腔艺术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