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甘肃要闻> 正文内容
中国与东盟共探文化遗产保护 甘肃技术助力丝路瑰宝“新生”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天水6月21日电 (记者 闫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20日在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线上发言表示,中国和东盟长久以来一直是文化交流的伙伴,相关案例数不胜数。多年来,中国向多个东盟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专业技术、资金和制度支持,其中一个突出范例就是吴哥窟修复工程。

  当日,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在甘肃省天水市举办,共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与会专家代表关注的议题。

  甘肃是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已建成了中国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气候大型仿真多场耦合实验室,在土遗址、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和遗产监测管理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成套技术。

6月20日,甘肃省天水市,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展示当地非遗文创产品。九美旦增 摄

    6月20日,甘肃省天水市,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展示当地非遗文创产品。九美旦增 摄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郭青林现场介绍说,该院已开展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壁画数字化保护工作,和柬埔寨合作拍摄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新加坡举办数字敦煌展览,未来该院还将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研究与实践。

  “通过多年研究,我们形成一整套壁画病害修复技术,比如起甲壁画的修复、酥碱壁画脱盐流程和空鼓壁画灌浆加固等等,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石窟得到很好应用。”郭青林称,从2019年起,该院共与10个国家的17个单位开展系列合作交流;土遗址保护技术在中国20个省市、300余项重点文物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

  甘肃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不可移动文物约1.7万处、可移动文物51万余件(套)。(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