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30日电 (麦颖欣 史志林)近日,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史志林副教授带领下,13名兰大师生赴英国伦敦、牛津、剑桥三地开展短期访学,其间与多所顶尖学术机构展开深度交流。此次交流以学术参访、专题讲座、青年论坛及珍稀文献实地调研四大主题为核心,实现了中国西北特色研究与国际学术资源的有机对接。
学术参访:深耕国际学术资源
学术团队先后参访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图书馆、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学系、牛津大学历史系、剑桥大学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等机构。在伦敦大学学院,史志林系统介绍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敦煌文献整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参访牛津大学历史系时,他还推介了西北边疆历史地理学前沿成果及敦煌文献研究进展。
多名学子在参访中深切感受到了世界名校学术底蕴。夏依琳在剑桥大学图书馆看到中国古地图索引时深受触动:“泛黄纸页上的地名标注,原来都是跨文明对话的密码。”
讲座盛宴:解码研究前沿议题
兰州大学师生在剑桥大学邀请了涵盖多维度研究视角的12场专题讲座。剑桥大学图书馆专家详解中国古地图检索体系与中文特藏数字化路径,为文献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学者为团队介绍了GIS技术还原历史使团轨迹,“新月形文化传播带”理论等丝路研究前沿成果;在宗教艺术领域,莫高窟“壁画大都会”概念,通过造像碑还原魏晋宗教仪式等讲座吸引了全体成员的目光。此外,剑桥犍陀罗语研究谱系,解构“中亚”研究框架等专题讲座也在学术史建构领域给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兰大师生在讲座中积极发声,史志林重点推介了学校在敦煌文献、西北环境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讲座最珍贵的不是知识点,而是学者们跨语言、跨学科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夏依琳的感悟道出了团队共同体会,这些前沿观点为成员们丝路研究提供了国际化的学术视角。
青年论坛:点燃学术对话火花
6月16日举办的“兰大-剑桥丝路青年论坛”是此行的最大亮点,来自兰州大学、剑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8位青年学者围绕敦煌学、丝路艺术、历史地理等主题分享研究成果,与国际研究者展开深度交流。
实地调研:触摸历史文献的原真
在剑桥大学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及皇家亚洲学会,兰大师生展开了珍稀文献实地攻坚。团队成员们系统查阅了多种珍本文献、稀见史料和文书原件,王梓璇、雷艺凡等成员对珍贵文书进行现场研读。
“亲眼见到文献原件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雷艺凡谈及在英国国家图书馆的经历时说,“那些在数据库中模糊的异体字与修改标记,在原件中清晰可辨,为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此次访学是兰州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是中国青年学者在敦煌学、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一场深度国际化交流,推动学术血脉从黄河之滨延伸至康河和泰晤士河之畔。正如史志林所言:“全英文主持/评议讲座、参与论坛的经历,不仅拓展了学生学术视野,更搭建起持久的国际学术网络,这种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兰大学子在研学中展现的学术素养,获得剑桥大学、牛津大学、UCL、复旦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机构学者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中国高校在丝路研究领域的优秀的学术活力与国际对话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