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产业链群崛起 共富模式开花——永昌县“七大行动”激活城乡融合新动能
永昌县创新实施产业培育、园区聚合、联村带镇、消费活跃、地企合作等“七大行动”,探索出龙头引领、共富车间等特色模式,推动高品质菜草畜、精细化大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链年均增长24.5%,2024年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170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41%达39.2万元……
这场以产业为纽带、城乡共进为底色的变革正在永昌蓬勃展开,为永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
产业筑基
六大产业链锻造县域经济“硬脊梁”
走进永昌工业园区,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投资360亿元的46个重点项目同步推进。作为全国农药产能重点园区、甘肃二级化工园区,这里聚集了146家企业,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跻身省级特色行列。2024年,园区产值猛增76.5%,在省级开发区排名跃升从25位至第11名,铜冶炼、铜电解项目半年创收38亿元的“永昌速度”令人瞩目。
在田野间,23万亩高原夏菜和牧草随风摇曳,元生奶绵羊特色产业园里羔羊咩叫。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永昌已培育壮大16个县级特色农业园,3个乡镇获评国家产业强镇,永昌县整县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高原夏菜产业园。
城乡共舞
联村带镇催生共富“新生态”
红山窑镇马家坪村的“共富车间”内缝纫机的哒哒声层出不穷,十几个农村妇女正麻利地将布料压进缝纫机针脚下完成吨包袋的缝边工序。“现在每月能拿6000多块,家门口就业确实很满意!”50岁的村民刘存年看着手机上的工资短信高兴地说。
“龙头引领”群众变股东,“共富车间”农民变工匠。这样的转变源自29家链主企业、120家龙头企业与全县112个行政村结对,每年整合1.3亿元资金盘活资源,带动60%以上的农户分享增值收益。2024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9.2万元、增长41%,18个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以上。
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非遗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灵魂,永昌宝卷、永昌贤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在永昌,文旅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2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的崛起,让永昌的夏日乡村跃动着欢歌笑语,飘散着美食醇香,绘就出一幅“诗与远方”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永昌县依托3个3A级景区和7条入选省级精品线路的旅游带,构建起了全域旅游新格局。数据显示,当地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50%,文旅产业正逐步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从民俗节庆到生态观光,从非遗体验到农家美食,多元业态的蓬勃发展,让永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振兴之路。
地企共生
80亿投资书写融合“大文章”
在金川集团投资的30万只肉羊加工项目现场——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永昌羊业分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富硒羔羊肉卷、富硒带骨羊后腿、富硒法式十二肋等永昌肉羊产品被一一分类打包装车,即将发往北上广等全国各地,成为食客们的抢手货。“我们的羊肉市场前景特别好,一个月平均出货800吨。以前一只羊的附加值可能就2000元左右,现在通过精细化分割和深加工,价值能提升到3500元。”公司质量管理负责人杨荣霖介绍说。这种“国企搭台唱戏、农民增收致富”的模式,让永昌探索出地企合作18项成果。
近年来,永昌县紧紧抓住“家门口最大的商”,与金川集团在产业培育、园区发展等6个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公司累计在永昌投资超80亿元。3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2万只肉羊育肥等助农项目建成投产,金川集团铜冶炼项目的落地,更使永昌县域工业产值结构发生质变,预计2025年相关产业链产值将破百亿。
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是“动力源”。永昌既要“顶天立地”的支柱产业,也要“铺天盖地”的富民项目。近年来,永昌县通过“七大行动”系统推进,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从“要素输血”到“产业造血”,永昌正以产业为核,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