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是中华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近年来,临夏州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载体和重要途径,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交融基因,探寻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印记,传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根脉,全力谱写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临夏实践新篇章。
深化教育浸润,厚植精神家园沃土。大力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教育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党员干部抓培训、青少年抓教育、宗教界抓引导、社会面抓宣传,精心打造“石榴花开大讲堂”品牌,深入推进“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全面开展“一把手谈铸牢”专访活动,创新开展“河州少年手拉手·石榴花开新时代”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和宗教界全员式培训。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成立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评选40名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并开展交流实践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巡演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对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认同。持续打造多媒体宣传矩阵,在新闻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石榴花开映河州专题专栏,高频率发布“铸牢”微视频、公益广告等,通过多维度浸润,使“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种子在不同群体心中生根发芽。
深度挖掘传承,筑牢精神家园根基。深入挖掘临夏的黄河文化、彩陶文化、花儿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从文物古迹、遗址遗迹、历史故事中挖掘和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内涵和生动故事。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台临夏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等政策措施,先后举办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齐家文化发现100周年座谈会、甘肃·积石山首届大禹文化研讨会等,建成9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设立各级各类非遗展厅(馆)、传习所、保护传承基地等31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全社会征集文物藏品和花儿文史资料4万余件,让各族群众深切感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精神纽带。
全面交流互鉴,搭建精神家园桥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文体活动中,先后举办中国花儿大会、中国少数民族广场舞大赛、全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非遗过大年等重大节会活动,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传承推广永靖傩戏、积石山保安腰刀、临夏砖雕、河州贤孝等地域文化名片,创排歌舞剧《米拉尕黑》、情景剧《花儿烂漫》和歌舞剧《黄河安澜》,《花开临夏五千年》沉浸式实景剧火爆全网,歌曲《山海之恋》成为东西部跨区域交流的文化纽带。组建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多民族花儿乐队“石榴籽”组合和“石榴花”组合,创作了一批体现地域特色的歌舞、音乐、绘画等文艺精品,让不同类型的文化作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组织开展社区文艺展演、睦邻一家亲交流联谊、村BA等精神家园共建活动,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石榴街巷等宣传阵地,让各族群众在交流共融中增进情感共鸣。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讲好普通话·同心共筑梦”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语言相同、心灵相通。
推动文旅融合,激发精神家园活力。围绕打造“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成功创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八坊十三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环湖北路黄河历史文化长廊、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等一批民俗文化展示、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三交”的文化地标和旅游风景线。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有效融入景区景点中,连续两年举办“石榴红·河州美”导游讲解员大赛,实现A级以上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导游员解说员能力培训全覆盖,讲解词导游词及展陈提升全覆盖,使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成为“铸牢”宣传员、每一个景点成为“铸牢”展示平台。在全州重点培育打造和政县松鸣岩等21个“文旅+民族团结”样板景区,设计打造6条文旅融合精品线路、10条研学精品线路,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增进交流、深化认同,不断增强共同体意识。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35万人次、同比增长9%,实现旅游花费19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展示窗口和体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