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素有“陇东小粮仓”的美誉。经由手艺人的指尖,面粉与水相遇,在揉捏间升腾起温度,幻化出万千生灵,凝固住人间温情——这便是灵台面塑,一场始于麦田、成于指尖的生命礼赞。
面塑这门古老艺术,起源于民间节庆。人们以面粉捏塑“枣花”“面鱼”等饱含祝福的面食,既作供品,也供食用。其后,专业艺人开始手捏或模制人物、动物售卖,彩色面人逐渐发展为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在灵台面塑的非遗传承路上,冯艳利是熠熠生辉的代表。她自幼痴迷艺术,广泛涉猎绘画、陶艺与泥塑,中专时期的陶艺学习为她的造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余载寒暑,技艺由青涩臻于成熟,作品从灵动小人到恢弘巨制,无不浸润着她的执着与热爱。在她手中,彩色面团被赋予灵魂,传统非遗与现代审美交织,焕发出时代新韵。
面塑制作,是材料与工艺的极致追求。精选高筋粉与糯米粉混合蒸熟,加入蜂蜜、甘油以防干裂。调色后,艺人以黄蜡润手,巧借羽毛等材料点缀细节。寻常的拨子、梳子、剪刀,在他们指间幻化出无限可能。
冯艳利的创作灵感,深植于灵台的泥土与历史。憨态可掬的农耕劳作、节庆民俗场景,承载着浓郁的乡愁。
近二十载潜心浸淫,冯艳利始终追求神似、精准、传神。指尖毫厘之差,配比微妙失衡,都足以令心血瞬间坍塌。
失败,是她最熟悉的老师。每一次崩裂,都迫使她重新审视水的比例、面的筋性、手的力道。在枯燥重复与痛苦修正中,经验悄然沉淀。
如今,她大胆创新,将卡通动漫形象引入面塑,造型生动、色彩明快,深受儿童喜爱。这创新不仅是风格的突破,更是文化记忆的焕新,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吐露生机。
更令人赞叹的是她对本土历史的深情回溯。为复活“针灸鼻祖”皇甫谧“以身试针”的瞬间,冯艳利深耕灵台文化沃土。遍阅古籍,踏访遗迹,于方寸之间,她用面塑定格了历史的温度——几毫米的手指精雕细琢,层叠的魏晋衣饰流转千年。
守护火种的人,深知光芒传递的路径。灵台面塑在冯艳利手中,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对于灵台面塑的未来,冯艳利笃信,答案蕴藏在童心与想象之中。
一盏面灯的温度,从婆婆手中传递。揉捏半生,冯艳利将这技艺揉成了照亮内心的灯。成为非遗守护者,是官方认定,更是她灵魂深处的坚守。每一次塑形,都是与浮躁世界的和解,在专注中抵达内心的安宁。
(魏建军 ∣ 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刘娜 曹贞 曹亚兰 王红 李婧 张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