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2日电(杨艳敏)祁连雪山的轮廓在天际线勾勒出雄浑弧线,黑河的流水在戈壁滩滋养出一片片绿洲,河西走廊中段的高台,这座被红色记忆浸润的古城,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英雄的史诗。80多年前,红西路军在这里用热血铸就了不朽丰碑;如今,那些凝固在时光里的红色印记,正以鲜活的姿态赓续着永不褪色的信仰。
1937年1月,西路军第五军在军长董振堂率领下进驻高台,肩负创建根据地、策应河东红军的重任。古城墙下,3000多名红军将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直至最后一刻仍拼尽全力抱着敌人滚下城墙……激战中,军长董振堂不幸左腿中弹倒在城头。他强忍剧痛,单腿跪地,将一发发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以42岁的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如今,位于高台县城东南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碑文记载的,不仅是一场战斗的惨烈与悲壮,更是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之心。
行走在高台,红色记忆无处不在,却又各有侧重地诉说着那段历史。西路军主题公园的晨光里,晨练的老人总会在“血战高台”场景前驻足,深情回顾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程——这里的文字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有的战士腹部中弹仍向前爬行,有的举着马刀与敌人同归于尽,身后的城墙砖缝里还嵌着暗红的“血痕”。孩子们在雕塑旁追逐嬉戏,老人会拉住他们的小手,讲述“冬天没有棉衣,就裹着麻袋打仗”的故事,让硝烟散尽的战场,成为最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堂。
在董振堂红军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认真聆听着西路军的革命故事。这所以英雄命名的学校,每个班级都培养了自己的“小红星宣讲员”,常态化宣讲西路军战斗故事到西路军纪念馆去当“小小宣讲员”,西路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在校园里耳熟能详。五年级学生王梓涵在作文里写道:“董军长牺牲时和爸爸现在的年纪一样大,他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却守护了我们所有孩子的未来。”学校每年清明都会举行缅怀先烈活动,孩子们把想对先烈说的话写在电子献花台上,仿佛那些穿越时空的对话,能让英雄听见今日中国的回响。
甘肃高台干部学院的报告厅里,“红槐铸魂”情景教学、“父辈的西征战”访谈教学等特色党性教育课程正在进行。学员沉浸式感悟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聆听西路军后代讲述先辈“草根充饥、皮带煮汤仍坚持战斗”的故事;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里,学员们深刻领悟高台保卫中西路军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在烈士纪念亭前的“初心课堂”里写下对信仰的理解。“每一次重温都有新的震撼,”一位来自陕西的学员在笔记中写道,“西路军在绝境中坚守的,不仅是阵地,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这里开发的“信念”“初心”等系列课程,让红色历史成为淬炼党性的“活教材”,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前来寻根铸魂。
从红西路军纪念馆的苍松翠柏到主题公园的主题雕塑,从小学课堂的琅琅书声到干部学院的深刻研讨,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高台的血脉。当暮色降临,县城的路灯次第亮起,与远处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灯火连成一片,仿佛当年战士们举过头顶的火把,在新时代的土地上依然闪耀。这座河西走廊上的“英雄之城”,正以不朽的红色记忆为火种,照亮着前行的路,红色基因在黑河两岸永续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