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2日电(李文琼)藏族老人指着疼痛部位,医生和护士拿着检查单一脸困惑……为了让这样的窘境不再上演,在临夏县人民医院9名懂藏语、东乡语的医护志愿者组成“双语连心桥”导医服务队,正让就诊时的尴尬与隔阂逐步消散。
地处多民族聚居区且毗邻甘南藏区的临夏县,医疗服务长期面临特殊挑战。不少少数民族民众汉语不熟练,加之医疗帮扶专家与本地民众存在方言差异,导致患者就诊时常遭遇交流难、沟通难、理解难的“三难”困境,既影响就医体验,也制约诊疗质量。
这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他们活跃在门诊大厅、急诊科、住院部等各个角落,在挂号、问诊、检查、取药等全流程中为沟通困难的患者提供翻译服务。东乡族语言与汉语的切换,藏语与专业术语的转译,让原本需要半小时才能说清的病情,现在十分钟就能高效沟通,有效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也提升了诊断精准度。
对于外来医疗专家而言,“双语连心桥”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帮手。志愿者们协助专家查房、参与病例讨论、配合教学培训,让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得以更精准地传递,显著提升了医疗帮扶的实效。据统计,服务队已累计为600多人次提供服务。
为了让“桥梁”更坚固,医院会不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确保志愿者既能精准理解方言土语,又能准确表达医学术语,真正做到“听得懂、说得出”。这些看似琐碎的语言服务,正以“小切口”推动着医疗服务的“大提升”。
在临夏县人民医院,“双语连心桥”不仅是一项便民举措,更成为深化民族团结、践行文明实践的生动注脚。它以务实行动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双向赋能,让不同民族的医患在顺畅沟通中感受到温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