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技教育> 正文内容
崆峒戏楼藏玄机:秸秆为 “魂” 科技赋 “能”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 08:28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5日电 (杨卉)傍晚时分,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瑶峰头村新落成的戏楼里,铿锵的梆子声穿透暮色,悠扬的秦腔唱段引得台下男女老少凝神静听,掌声阵阵。这座由兰州交通大学西北绿色农房工程中心蔡亚东教授团队以绿色农房技术“撑起”的崭新戏楼,如今不仅是乡村艺术的舞台,更成为全村人心中暖意融融的“会客厅”。

  “以前的旧戏楼少说也有几十年了,是土砖结构,人站上去都晃悠,废弃已久。如今的新戏楼既美观又安全,更让我们多了个乘凉的好去处!”村民刘长发抚摸着戏台边厚实的墙体,言语间满是欣慰。

  戏楼的神奇之处,正藏在这看似朴素的墙壁之中——轻钢龙骨搭起坚固框架,填充的竟是就地取材、经科学处理的秸秆与生土混合材料。这项由兰州交通大学研发的绿色农房核心技术,不仅让戏楼快速“拔地而起”,更赋予其远超传统砖房的优异保温性能。

  “我们采用的绿色农房技术,融合绿色低碳理念与新型建造工艺,应用大量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该项目负责人蔡亚东教授介绍说,“这种房屋设计科学、施工便捷、绿色环保、舒适安全、使用寿命长,每平方米成本比传统砖混结构低约50元,保温性能却是砖房的四倍,既经济实惠,又深受群众欢迎。”这正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倡导的“绿色农房”理念的生动实践,旨在通过绿色建材、节能技术和生态设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最小影响。

  戏楼梦想成真,离不开村民郜四洲的“牵线搭桥”。“村里一直想翻新戏楼,但工期长、造价高,搁置多年。”郜四洲偶然在网上看到蔡亚东团队在天水成功应用的绿色农房案例,几经辗转联系上蔡教授团队,最终促成项目落地瑶峰头村。

  戏楼的建成,恰是崆峒区借力绿色农房技术推动乡村蝶变的生动缩影。它巧妙融合多重愿景:既是传承乡土文化的秦腔舞台,亦是村民日常休闲交往的核心空间,更能在特殊时刻化身为守护生命的“平急两用”应急避难所。蔡亚东点明其深意:“戏楼虽小,却是技术惠民的实在体现。绿色农房带来的不仅是舒适空间,更是一种有温度、有韧性、可持续的乡村生活方式。”

  桃源乐土,梦里乡关。戏台上光影流转,演员水袖舞动生风。台下的村民们沉浸在熟悉的旋律里,脸上笑容舒展。这座以科技为骨、以绿色为肌的新戏楼,如同瑶峰头村焕发新生的鲜明印记。它稳稳扎根乡土,不仅托起嘹亮秦腔,更托起村民们对美好家园愈发清晰而温暖的憧憬。(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