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8日电 (杨娜 路晓瑛 李昱瑾)暑假伊始,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名后就开启了幼小衔接转段工作。近日,学校针对2025级新生家长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拉开了幼小衔接的帷幕。精心设计幼小衔接“成长密码”,帮助新生平稳过渡,是该校多年来深耕“无缝衔接”教育的成果。
近日,由兰州市教育局和中新社甘肃分社联合主办的兰州校长名师面对面专题采访活动走进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就该校的特色办学理念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兰州十五中深耕“无缝衔接”教育多年,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不搞“知识抢跑”,而是用习惯培养、场景浸润、家校协同,为孩子们架起一座平稳过渡的“成长桥”。
幼小衔接:不拼识字量要养“好习惯”
“握笔姿势不对,比不会写字更麻烦。”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兼年级组长陈巧芸坦言,每年新生入学,纠正握笔姿势是老师最“头疼”的事——部分孩子在课外衔接班提前学了写字,却养成了错误习惯,要花数月才能纠正。
这正是学校坚持“反超前学习”的原因。“幼小衔接不是抢学拼音、算术,而是帮孩子攒足‘成长底气’。”陈巧芸说,学校从新生报名后就启动衔接计划:暑假“黄金期”里,“智慧父母大讲堂”给家长划重点——每天20分钟亲子阅读、承包一项家务、9点前睡觉,“把运动、劳动、阅读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
开学第一个月是“常规教育月”。课堂上,老师手把手教孩子“课前摆好文具”“发言先举手”;课间,带着孩子们练习整理课桌、排队取水。月底的入学礼上,新生们会向家长和全校师生展示课堂常规:头正、肩平、背直、足安的坐姿,整齐摆放的学习用具,洪亮自信的师生问答……
对于家长纠结的“要不要报衔接班”,学校态度明确:“家庭才是最好的衔接班。”陈巧芸举例,有的新生没上过任何衔接班,暑假里跟着妈妈每天读绘本、学扫地,开学后适应得飞快;而有些提前学了拼音的孩子,因课堂上觉得“都会了”反而走神。“握笔姿势、阅读兴趣、生活自理能力,这些才是该‘提前备课’的内容。”
小初衔接:不止“升年级”更是“换赛道”
“小学到初中不是简单的‘年级升级’,而是学习方式的‘赛道转换’。”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兼班主任宋春花解释,学校在六年级毕业后启动“转段学习”,让衔接更有针对性:初中各学科的老师轮流进入六年级课堂,从初中小学课程的不同、学习方法的进阶等方面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初中阶段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提前摸到“新赛道”的规则。
除了学法指导,“视野拓展”同样重要。走进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室,看显微镜下的细胞运动;参观航天科技馆,听工程师讲火箭发射原理;在部队基地体验“叠豆腐块”,在劳动基地学种蔬菜。“这些经历比课本更能点燃热情。”宋春花说,有的同学参观大学后,回来就把书桌贴满“物理公式手绘图”,说“以后想当科学家”。
家长的“角色转换”也被纳入衔接计划。“智慧父母大讲堂”专门给六年级家长开课:“别再追着检查作业,要教孩子列学习计划”“少问‘考了多少分’,多聊‘今天有什么收获’”。学校还附赠“假期清单”: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每周3次亲子共读、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让家长从‘陪读员’变成‘引路人’”。
语文学习的衔接尤为细致。宋春花建议家长:“暑假让孩子多读书,但别只看热闹。”她教给孩子们一个“小秘诀”:读完一本书,试着用三句话概括内容,再圈出3个最打动自己的句子。“这是在练概括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到了初中做阅读理解,就会事半功倍。”
九年一贯制:让成长“缓坡而上”
从幼小衔接的“习惯筑基”到小初衔接的“能力换挡”,兰州十五中的衔接教育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九年一贯制下的“全周期育人”。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兰州十五中把小学到初中的9年视为完整成长周期,用“博・约5C课程”和360度圆梦评价体系贯穿始终。幼小衔接的劳动习惯,会延续到初中的“校园农场”实践;小初衔接的阅读能力,会融入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中。
这种“缓坡式”成长,正是对“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生动诠释。不搞“突击衔接”,而是用日复一日的习惯培养、家校协同的温情陪伴,让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扎实稳妥。好的衔接,不是让孩子“跳级跑”,而是帮他们“踏稳步”,在九年时光里,慢慢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