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31日电 (汪泽福)中午时分,定西市漳县殪虎桥镇铁钩村的爱心食堂飘出阵阵香味,78岁的张大爷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感慨道:“以前一个人做饭总对付,现在每天花两块钱就能吃热乎饭。”
2025年,漳县持续推进普惠性民生建设,重点实施养老服务设施提质、社会救助精准扩面、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等工程,用更实的举措让“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从承诺变成常态。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漳县立足农村留守老人实际需求,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助餐服务模式。通过盘活闲置村址、校舍等资源,全县13个乡镇已全覆盖创办互助幸福院、爱心食堂24个。
走进大草滩镇新联村互助幸福院,二十多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用餐,75岁的夏明生老人指着墙上的菜单说:“周一吃烩菜,周三有包子,食堂还种着‘爱心菜园’,菜价便宜又新鲜。”
据大草滩镇副镇长巩小兵介绍,幸福院通过“六个一点”筹资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企业让一点,再加上社会捐赠和个人出一点,每天花2块钱就能管两顿饭,老人们都乐意来。”
基层治理创新让乡村社区更有活力。漳县以社区“微项目”撬动民生“大治理”,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模式,实施“银龄课堂”“爱心接送”等16个民生项目。在武阳镇城东社区的“银龄课堂”上,十多位老人正跟着志愿者学习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68岁的王秀琴展示刚学会的操作:“现在能随时跟外地的孙子视频了,社区这课很及时!”
与此同时,红白理事会的推广让婚丧陋习逐渐改变。四族镇骆家沟村村民李建军算过一笔账:“以前办丧事要花4万多,现在按村规民约一碗烩菜就办事,能省两万多元。”目前,全县135个村已全部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实现网格化精准治理,服务延伸到每家每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