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31日电 (张萌 田翁毓)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西峰采油一区西三转中心站的值班室里,副站长张兴旺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边角磨损的黑色封皮记录本。这本看似普通的册子,封面上“安全隐患整改纪实”七个字已被摩挲得有些褪色,内里却藏着保障生产安全的“密码本”——156条隐患记录、47项整改闭环、12次典型案例分析,每一页都浸透着石油人对安全的敬畏心。
“27日,西19+增末端流程标定,需重点检查压力表校验日期。”张兴旺提笔在新一页写下今日重点,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是在为安全防线“勾缝”。这本巴掌大的记录本,既能精准到“板73-4加药罐出口阀门渗漏”这类毫米级隐患,也能容下“气液分离器安全阀更换”这样的系统性工作。员工们常说:“张站长的本子比扫描仪还灵,上周刚发现的管线腐蚀点,这周就记录着防腐处理的进度。”
翻开7月的记录,西22-36注水泵维修事件的字迹格外浓重。当时1#注水泵更换阀体后试运,因出口闸门未开导致法兰刺漏,高压水流在地面冲出细密的坑洞。“那天我在记录本上画了3张流程示意图,反复标红关键步骤。”张兴旺指着纸面说。如今这段记录已成为班组培训的“活教材”,岗位员工会对着示意图复述:“维修后先开旁通阀卸压,再查闸门状态,最后分步试运。”
在张兴旺的带动下,西三转中心站掀起“记隐患”热潮。二车组李抗的口袋里总揣着个小本子,上面画着井场设备的简笔画,某个抽油机悬绳器的磨损处被圈了3个圈:“这是我发现的第3个磨损点,记录下来就能跟踪整改。”现在交接班时,员工们不再是口头转述,而是捧着各自的记录本逐项核对,“工具摆放不规范”“防护栏螺丝松动”等“小毛病”,都在笔尖流转中无所遁形。
记录本还成了“金点子”收集箱。“建议在加药间装声光报警”的字迹旁,贴着打印的整改照片;“夏季高温时段调整巡检频次”的提议下,附着实施后的效果反馈。这些带着油墨香的记录,让安全管理从单向要求变成了全员参与的“共建工程”。
夕阳透过窗户,在记录本上投下暖黄的光斑。最新一页写着:“下个星期计划:组织全员交叉检查,用不同颜色标注各岗位发现的隐患。”这本不断增厚的册子,早已超越了记录工具的意义——它是安全管理的“心电图”,每一笔都连着生产的脉搏;是责任传递的“接力棒”,从站长到岗位员工,每个人的字迹都在纸页上“握手”。
当西三转的抽油机伴着晚霞匀速运转,值班室的灯光下,又有新的隐患被记录、被跟踪、被消除。在这本平凡的记录本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以“分秒不敢懈怠”的警醒,用日复一日的笔墨,为安全生产筑起一道永不褪色的防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