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7日电(汪龙伟 蒲丽萍)“年初村上动员我们种黄芩,我种了三十多亩。去年,黄芩种子一斤能卖到80至100元不等,湿根茎也能卖到每斤4元左右,每亩地带来4000多元纯收入,这三十多亩地,今年少说也能挣十三四万元。”定西市漳县马泉乡龚家坪村村民牟万林说。
在漳县马泉乡,千亩小黄芩竞相绽放,连片望去宛如大地铺展的紫绒毯,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每一缕芬芳都裹着村民对丰收的期盼。
近年来,马泉乡立足土地资源禀赋,紧扣“稳农强基、产业兴乡”思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稳步前行。依托高原地理位置和丰富光热资源,结合黄土丘陵区自然环境,全乡聚焦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益,突出中药材种植特色,鼓励农户转型。
龚家坪村率先推动大规模种植小黄芩,打造千亩连片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全乡,目前种植规模已突破8000亩。从零散试种到规模化发展,小黄芩成了全乡的“当家产业”。
小黄芩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干燥根部入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在中成药配方、中药饮片等领域应用广泛,市场需求稳定。
每年7月底至8月初是其盛花期,漫山紫花从山脚铺到坡顶,成了马泉乡最动人的夏日景致。而马泉乡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光照足且昼夜温差大,契合小黄芩耐旱畏涝的特性,成了其天然“优生区”。
“今年,龚家坪村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实施书记党建项目,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通过‘党支部带头试种,党员分户带动,群众跟着参与’的模式,带动全村100多户种了1200多亩小黄芩,预计能带来500万元以上收入。”龚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何维岗介绍说。
从最初几户试种到如今的规模发展,小黄芩在漳县马泉乡的“逆袭”,不仅为曾经贫瘠的山坡披了绿装,更让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