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陇原万象> 正文内容
不打烊的"心灵驿站":为榆中灾区孩子撑起心灵晴空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 08: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24小时不打烊的“心灵驿站”:为榆中灾区孩子撑起心灵晴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8月11日,甘肃榆中洪涝灾区,通往灾区的道路通了、电来了,救援物资也在源源不断运往这里。在榆中三中安置点,不时传来孩子阵阵清脆的欢笑声。

  走进安置点教室,13岁的学生张博文攥着心理辅导老师递来的彩笔,在画纸上涂出一道歪歪扭扭的彩虹。这个即将升入初一的少年,几天前还因家中房屋被冲毁的画面难以入睡,如今眼底的惶恐正被一丝微光取代。

  这束光,来自甘肃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紧急驰援。

  8月7日极端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后,在团甘肃省委统一部署下,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紧急发布招募信息。次日一早,10名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老师便集结完毕,带着团辅工具、绘本和应急物资,第一时间进驻榆中三中安置点。

  心理辅导老师抵达时,不少孩子正蜷缩在安置点角落,眼神茫然。尽快开启工作,让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好起来,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

  针对不同孩子的状态,心理老师分为“一对一疏导组”和“团体互动组”。在张博文的宿舍里,心理老师杨礼华没有急着追问灾情,而是先和他聊起了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当少年的话匣子渐渐打开,说起洪水漫进家门时“像怪兽张开大嘴”。杨老师递过一张纸巾说:“害怕是正常的,老师小时候丢了心爱的玩具,也偷偷哭了好久。”

  这样的共情,让张博文第一次愿意说出藏在心底的恐惧——他担心不能如期开学,更怕再也回不到熟悉的教室。杨礼华没有轻易承诺,而是陪他一起列出“现在能做的3件事”:跟着安置点的临时课堂复习、帮志愿者整理物资、每天给参与救援的爸爸打个报平安的电话。“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只能被动等待,眼里就有了光。”杨礼华说。

  安置点的小广场上,另一种温暖正在流动。“多人跳绳”的绳圈一次次扬起,起初还有些拘谨的孩子,渐渐在“1、2、3,跳”的口令中笑作一团;“你进我退”的游戏里,蒙着眼的孩子在同伴引导下绕过障碍物,小手紧握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

  这些由心理老师精心设计的团辅活动,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房。11岁的马晓雅在“携手合作”游戏中,主动牵起了旁边孤儿的手,“老师说,我们手拉手,就不怕黑了”。

  服务台负责人张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重点关注孩子的情况:“小宇,父母在救灾一线,睡前会偷偷抹眼泪,需要更多陪伴”“萌萌,爱画画,可画里的天空总是灰色,计划明天带她做色彩疗愈”。

  张莉告诉记者,目前安置点有160余名转移安置群众,30名青少年和儿童,除了即时疏导,他们已联合学校制订了“灾后心理重建课程表”,从情绪管理到创伤修复,再到学业衔接,一步步帮孩子们找回生活的节奏。

  初秋的午后,安置点的教室闷热不减。心理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开展“增光添彩”活动。张博文在自己的画作上写下:“希望一切都快点好起来。”老师则在旁边画了个笑脸:“会的,我们一起等。”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心灵救援仍在继续。12355热线电话24小时畅通,安置点的灯光亮至深夜,那些被温柔接住的泪水、重新绽放的笑容,正在证明:洪水能冲毁房屋,却冲不散青少年心中的力量,更挡不住跨越山河的守护。

  本报兰州8月11日电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