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漳县万亩玉米绘丰景 “一种双收”贯通种养殖循环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 16:25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13日电(周兆云 魏彩云)时下,在定西市漳县武当乡的层层梯田里,连片的玉米挺拔如林,饱满的果穗缀满枝头,青绿的苞叶包裹着鼓鼓囊囊的穗体,顶端的红缨子随风轻摇,像无数小旗在田间舞动。

  当前正值玉米最佳生长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正在进行最后的管护,静待一个月后丰收号角的吹响。

  走进漳县武当乡远门村村民东等爱的玉米地,2米多高的植株疏密有致,每株都挂着饱满的玉米棒。东等爱正弯腰清除杂草,脸上洋溢着笑容。他随手掰下一个果穗,撕开苞叶查看成熟度,指尖划过粒粒饱满的玉米,轻轻一掐便渗出乳白的浆汁——这是玉米即将成熟的信号。

  “玉米这作物稳当,只要用心管,就不愁没收成。”这位有着十多年玉米种植经验的老农感慨道。今年他家种了20多亩玉米,从春播到夏管,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更令他安心的是,玉米不仅籽粒能变现,秸秆也成了“香饽饽”——家里饲养的5头牛,冬春的“口粮”有了可靠保障。

  在武当乡,像东等爱这样依托玉米“一种双收”、连接种养两端的农户比比皆是。玉米,已然成为贯通种植与养殖循环的“黄金纽带”。

  据悉,远门村依托富民农业合作社,创新推出“村委会供种+合作社收购”模式,由村委会统一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合作社则统一收购玉米及秸秆,打通了从种植到销售的产业链条。

  “我们始终把玉米种植作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今年全乡玉米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按目前长势看,丰产态势十分喜人。合作社的‘供种+收购’模式,让村民种得省心放心,籽粒、秸秆都能变现,‘一根玉米两头赚’,稳稳攥住增收主动权。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深文章,让玉米从田头到加工端都释放更大价值,真正把‘玉米优势’变成富民实效。”漳县武当乡副书记马金满说。

  近年来,漳县武当乡以玉米种植为支点,持续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的链条延伸,让一株株玉米在田野间扎根结果,更在产业链上“增值变现”。(完)

【编辑:杨娜】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