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14日电(马伟 唐雨晴)在临夏州东乡县,土坯房曾是许多家庭的底色,“没文化”是父辈们藏在心底的遗憾。然而,两户二类低保家庭却不约而同地迎来“双大学生”的喜事,让山沟里的灯光映照出别样的光亮。
在东乡县达板镇拱北滩村的新楼房里,妥兰和妥归英姐妹正对着河西学院与西北民族大学的录取信息规划未来。就在一年前,她们还住在大树乡乔鲁村的土坯房里,每天踩着崎岖山路去上学,父母总要在村口望到看不见人影才敢转身回家。2024年8月的搬迁,不仅让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更把“考大学”这个曾遥不可及的梦想拉到了眼前。
“以前在山里总觉得考大学是奢望,搬到这儿心定了,备考都更有信心。”妥兰的话里带着真诚,当地还为每人送来一万元资助,像一场及时雨落在姐妹俩心上。
在布楞沟村的陈依布家,两张本科录取通知书被小心地压在桌子玻璃下。父亲陈依布打工时总因没文化碰壁,“重活累活都抢不上”的窘迫,让他把“砸锅卖铁也供娃读书”挂在嘴边。即将就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陈世芸,书包里总装着厚厚的错题本;拿到甘肃农业大学通知书的哥哥陈世宝,曾有过一段叛逆时光,是父母“你想读我们就支持”的承诺,让他重新找回方向。国家二类低保政策和助学补助,让这个家庭不必为学费过度发愁,得以在书桌前安心追梦。
这些故事并非个例。今年大树乡20名学生考上本科,16名考上大专,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在政策托举下,让“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落地生根。妥家姐妹记得,以前山里的夜晚只有零星灯火,如今新家到学校几步之遥,书桌台灯总能亮到深夜;陈世芸盼着将来当老师,妥兰姐妹想着工作后帮衬家里、回报社会。
东乡的山沟里,灯光越来越密。从挑水娃到大学生,从土坯房到新楼房,水通了,路畅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种子已悄然发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