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14日电(杨兰)时下,走进甘肃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一座座种植大棚鳞次栉比,棚内绿意盎然,鲜嫩欲滴的黄瓜、西红柿挂满枝头,立体栽培架上,黄瓜、西红柿和甜瓜鲜嫩饱满,长势喜人。
近年来,漳县以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为引擎,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和全链条升级,将昔日的黄土坡变成了群众的“菜篮子”和“钱袋子”,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21年,在全国妇联牵线和东西部协作支持下,漳县与山东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携手,投资3270万元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一期,复制寿光高端农业经验,打造集种植、加工、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一期工程仅用14个月建成270亩高标准设施农业基地,包括9座冬暖式大棚和18座高端拱棚,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技术,种植口感西红柿、水果黄瓜等高端品种,年产量达4500吨,产值1600万元,纯利润600万元。
产业园负责人刘玉江介绍说:“漳县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种出的黄瓜甜度比寿光高30%,在北上广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漳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在全国妇联帮扶下,为确保“寿光模式”落地生根,漳县从资金争取、用地用水用电协调,到破解融资难题,全方位为项目实施排忧解难。经过三年精心建设,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金字招牌”。
正在采摘黄瓜的村民陈青梅是产业园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她已在园区务工三年,从最初的杂工成长为大棚长,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梦想。陈青梅说,“产业园成立以来,我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天100元,一年能挣3万多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我两亩多地流转出去,一年还能增收2000多元钱。”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深入推行,让产业园构建起示范引领、产业链延伸、联农带农富农的良性发展格局。据刘玉江介绍,园区年产蔬菜9500吨、优质种苗1100万株,年产值达3400万元,每年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15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69万元,公司还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辐射带动漳县、临洮200多农户从事高端蔬菜生产经营,每天提供180多个长期工作岗位,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实践,不仅激活了土地潜力,更重塑了农业生产方式。接下来,漳县将继续以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为依托,不断探索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新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