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陇原万象> 正文内容
车厢内的“音符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9日 14:59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19日电(胡阳 李启晨)8月18日16时30分,K9667次列车静静停靠在兰州车站1站台。此时旅客尚未上车,两个身影已敏捷地跃入车厢。兰州通信段通信工淡小琴与同事何经民要在旅客上车前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完成列车广播系统的全面检查——广播机、话筒、各处开关和车厢里近百个喇叭,都需逐一细致“听诊”。

  “广播设备运行正常吗?有没有异常?”与列车乘务员简短交接后,试验工作迅速展开。空旷的车厢里,只有他们疾走的脚步声和开关切换、喇叭试音的短暂声响。“到发站提醒、寻人启事等这些重要信息,都要靠广播系统传递。”淡小琴一边专注检查,一边说道。这是列车出发前广播功能试验的日常场景,也是庞大暑运保障体系中微小却重要的一环。

  “暑运以来加开临客,工区的检修工作量增加到每日36列,其中18点到24点的车辆尤其密集,每晚平均要检修16趟,平均每15分钟就得上站台一次。”工长裴振启坦言压力不小,“每趟车1台广播机、近百个喇叭,都得仔细管护。”

图为通信工正在拆卸有杂音的喇叭,检查内部线路问题。胡阳 摄

  在旅客看不见的幕后,列车广播设备的稳定运转,依托一套严谨的“接、检、送”循环机制。

  列车抵达终点后,通信工会第一时间“接车”,向广播员详细询问广播设备在长途运行中的状态。若发现问题,这趟车入库整备时便会被标记。

  当天下午,在兰州车辆段客整所整备库里,另一组通信工田立和刘壮志带着工具,来到事先标记的K9671次列车——此前接车时,他们发现该车一个喇叭存在杂音。

  车厢行李架上方空间狭窄,刘壮志熟练地蜷缩身体,小心探查喇叭内部;田立在下方默契传递工具,还不时提醒老搭档注意安全。随着“咔哒”一声,喇叭被顺利拆卸,内部线路清晰展露。“喇叭线路分七线制和五线制两种,线头必须确认清楚,外线、开关线都要接牢固,不然列车运行时一震动,接头容易松动,喇叭就会出故障。”刘壮志边操作边解释。

图为通信工在列车广播室测试广播机和话筒。兰州铁路局供图

  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刘壮志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根源,并进行了处理。“你去放段音乐试试。”他向田立示意。随后,清晰的音乐声在车厢内流淌,宣告这次小型“手术”成功。

  这并非入库检修的全部内容。为确保整列车广播系统“声”心健康,广播机、话筒同样要接受全面检测,故障部件则需及时更换。最后还需对所有车厢的喇叭逐一进行听音试验,直至所有设备均无异常,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更换下来的旧设备并未被丢弃,而是被小心带回工区库房整齐摆放。一旁的检修室内,裴振启正带领同事在实验台上为这些旧设备做“深度体检”:拆解、检测、定位“病灶”。

  “暑运高峰,必须保证备品充足。返厂维修周期动辄30到40天,根本等不起,还会打乱检修节奏。”裴振启解释自主维修的必要性。工区选择自主检修,一些小故障就地解决,不仅为紧张的检修周期节省了宝贵时间,节约了经费。经维修并严格测试后的设备,会被妥善收纳在备品库中,时刻“待命”。

  暑运旅途人潮涌动,正是这些“音符守护者”,让列车广播里的报站声清晰准确、背景音乐舒缓宜人、出行提示及时到位,让旅途中的每一段“声音旋律”都始终清晰、温暖,护航平安。(完)

【编辑:杨娜】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