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22日电(苗玉娟 崔吉鑫)在多数人印象里,黄土高原上的农业还停留在“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然而走进临夏州永靖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科技示范园,却是另一番景象:百合良种繁育中心的光照培养室里,恒温恒湿环境下,数万个脱毒苗培养瓶在多层架上整齐排列;组培实验室内,全自动设备有序运转,技术人员精准操作——传统农业的“土办法”,正被这里的“科技范”彻底颠覆。
永靖县百合种植历史悠久,是东山片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长期连续重茬种植让百合陷入种源退化、优质种球紧缺的困境,农户自留种球亩产低、病害多,产业发展遇阻。为破解这一难题,永靖县聚焦百合品种退化问题,打造现代化百合良种繁育基地。
在百合良种繁育中心的组培实验室内,全自动高压灭菌柜、超净工作台等设备有序运转。技术人员张金珠说,中心采用茎尖剥离技术去除百合病毒,经检测无毒后,通过继代快繁和生根养球技术培育优良脱毒种球。“和传统农户自留种球比,脱毒种球长势更强、病害更少,亩产至少能提升30%。”
好种源还需好模式推广。永靖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张庆全表示,培育的优质脱毒种球将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3年至5年内可向农户供应200万粒优质脱毒种球。
产业升级的红利,正实实在在落在农户身上。37岁的杨顺霞4个月前来到百合种球扩繁连栋温室务工,如今已熟练掌握浇水、施肥等管护技能。看着长势喜人的脱毒种球,她算了一笔账:“娘家一直种百合,但种子质量差、产量低。这里的脱毒种球试种后,一亩地能多收600多斤。”如今,像杨顺霞这样被吸引的农户越来越多,正积极参与到百合产业升级中。
不仅是百合种植,永靖县另一传统特色产业水产养殖,也借助科技实现了“华丽转身”。过去,永靖县水产养殖多为传统模式,效益有限。如今,借助东西部协作政策机遇,当地投资4432万元建成占地66.8亩的陆基循环水智慧水产养殖产业园,开启智慧渔业新篇章。
在产业园的三文鱼孵化和苗种生产车间,循环水系统持续运转。施工负责人刘毅说:“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比传统方式更高效、可控,还更环保智能,彻底改变了过去水产养殖靠经验的模式。”
这一项目不仅带来养殖模式的变革,更填补了临夏州高端水产种苗培育的空白。
永靖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光福表示,产业园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100万元,就近解决50余人就业,鱼苗还能供应本地养殖户,进一步增加养殖户收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