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26日电 初秋的张掖甘州,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绿意满田,一颗颗鲜嫩果蔬正沿着“党建链”变成村民口袋里的“金豆豆”。在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村支书马兆存算起增收账格外底气足:“3600多亩有机菜通过认证,亩产值超2万,2024年村集体多赚147万,乡亲们人均增收5000元!”这亮眼成绩,正是甘州区以党建破题,带活农区有机产业的生动缩影。
曾经的马站村,靠种普通蔬菜“看天吃饭”,价格波动大、收益没保障。瞄准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的需求,村里决定转型有机蔬菜,但难题接踵而至:三年认证转换期不能用化肥农药,土地流转难协调,单打独斗难成规模。
甘州区拿出“金钥匙”——按“产业链延伸到哪,党组织就建到哪”的原则,牵头组建“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把马站、雷寨、党寨等6个村的资源“攥成拳”。如今,联合发展的有机基地达8800亩,从有机种植、有机肥生产,到蔬菜加工、冷链销售,再到休闲采摘,一条完整的有机产业链拔地而起。“党组织搭台,各村不再各自为战,规模、标准都上去了!”甘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有机菜能赚多少钱?万一赔了咋办?”转型初期,马站村“板凳会”上,村民的顾虑声不少。马兆存带着村“两委”党员,先跑广东、山东等地考察,回来后挨家挨户算细账、做动员,最终流转400亩地搞试点。
2023年,第一批有机娃娃菜上市,单颗卖2.8元,亩产值达2.5万元,是普通蔬菜的3倍多!看到实惠的村民纷纷跟上,基地里常年有320多人务工,一天能挣150元,还有土地租金收入。村民钱雪笑着说:“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又能拿稳工资,比外出奔波强多了!”
甘州区还把“带富能力”作为选村干部的硬标准,近年调整补充村干部38名,储备村支书后备力量476名,选树10个区级示范村,形成“学有榜样、干有方向”的好氛围。
产业火了,怎么让村民共享红利?马站村的解法是:2023年投973万元成立村集体公司“兆田生态农业”,牵手福建世纪椿芽、云南芸岭鲜生等企业合作种植有机菜。2024年公司盈利300万元,147万元直接分给村民,剩下的钱用来修道路、建文化广场,民生实事件件有着落。
“今天分了1万多!盼着村里产业越来越好,分红一年比一年多!”分红大会上,村民冲龙年的笑容藏不住。这种“土地租赁+投资入股”的模式,让村集体有收益、村民能分红,成了甘州区的“致富模板”。目前全区已有87家企业和132个村结对,落地75个村企合作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1876万元,3.5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的甘州农区,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有机蔬菜串起致富链,正朝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目标快步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