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以来,定西市创新工作机制,精准对接供需,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一条“村企联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发展共融”的实践路径。“万企兴万村”定西行动“十种模式”获评全国实践创新案例,2个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库第一批入库案例,相关典型在全国、全省推进大会交流发言。
高位统筹联动,筑牢行动推进基石。市委、市政府将“万企兴万村”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市委常委会3次专题研究,召开3次推进会,主要领导一线督导,建立“党委牵头、部门协作、镇村实施、企业参与”四级联动机制。市县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设副科级联络员,协调解决企业手续办理、融资等问题。出台专项实施方案,综合运用财政、土地等政策,定西农发行设立2亿元乡村振兴基金,创新“乡村振兴贷”等产品,累计投放涉农贷款57.72亿元,支持企业破解抵押难题。全国、全省工商联执委企业,东西部协作企业,市内国有、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以“一对多”“多对一”模式,与全市1887个行政村全部对接联亲。
聚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示范模式。紧紧围绕马铃薯、中药材、草畜、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先选择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快、市场前景广的脱贫村,创新开展“万企兴万村”定西行动“十大行动”,形成了前置运营联动开发、市场化合作共赢、两地融合产业园、推行数智赋农、三变改革推动土地流转、企业牵引乡村旅游、企业孵化产业发展、帮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贤能人回报家乡故里、致富思源反哺三农等“万企兴万村”定西行动“十种模式”,动员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农业、投身农村。
深化利益联结,实现三方共赢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合作共赢理念,引导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村企精准对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资金和项目嵌入高效农业体系,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就近就业。通渭县清凉沅公司带动金银花种植从200亩扩至15万亩,年产值7.5亿元,年用工1.2万人次,助农增收120万元,村集体年入13.5万元。陇西昌浩源公司投资9772万元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通渭福兴德合作社建成4A级山楂小镇景区,走出一条“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持续发展之路。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注重选树先进典型,推荐省级典型县2个、典型村2个、典型机构1个、典型企业7个,打造省级示范项目6个、市级23个。按照“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宣传新途径,创新宣传新方式,搭建宣传新载体,通过市县融媒体中心、定西日报、各机关、各乡镇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万企兴万村”先进典型事例,扩大社会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市合力推进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