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27日电 (侯潇翔 史亚强)连日来,陇西县福星镇的高塄街道上,机器轰鸣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热闹的施工图景。这处正在改造提升的街道,是福星镇“122民主实事工程”的重点项目。
“这路改造得及时!以前下雨天积水没过脚踝,现在排水渠畅通,再不用愁了。”沿街商户王建明站在自家店门前,望着正在铺设道牙石的施工队,笑意写在脸上。
听民意:从“炕头会”到“清单表”,让项目选得准
在福星镇,“听民意”不是一句空话。镇人大主席团构建了“代表联片+网格兜底”的采集模式,田间地头的“议事会”、傍晚的“夜话小院”“炕头会”、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定期接待,成了收集民声的“主渠道”。“群众反映啥,我们就记啥,再从里挑最急、最需、受益最广的。”镇人大主席史亚强说,今年以来,全镇通过多渠道收集到群众诉求28条,高塄街道改造提升是其中呼声最高的,最终确定为今年福星镇民主实事项目。
“以前觉得‘提意见’没用,现在亲眼见着自己说的事儿能落地,谁还能不积极?”人大代表王勇说,如今村民主动找代表反映问题的多了,“民意清单”上的内容也越来越实在。
定项目:票决现场90%赞成,让决策透着“民主味”
“同意高塄街道改造提升项目的,请举手!”今年3月26日,福星镇人大主席团会议现场,随着主持人话音落下,参会的13名代表中,全部举起了手。
“高塄街道是原镇政府驻地,几十年没大动过,排水渠堵得夏天发臭,路窄错车都难。”镇干部王彦军回忆,当时讨论项目时,代表们争得热烈:“得先修排水”“路面要拓宽到商铺边”“得划停车位,不然还堵”……最终,经过3轮讨论修订,项目方案才定下来。
“票决结果一公布,我们就知道这事儿稳了。”商户刘金龙说,从“干部定”到“代表议、大家决”,这项目透着一股“自己的事儿自己说了算”的踏实感。
督进度:从“随手拍”到“定期查”,让工程干得实
“这张是上周拍的,排水渠拐角有点歪,我随手发到监督群里,第二天施工队就改了。”村民杨新有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向邻居展示她的“监督成果”。
在福星镇,民主实事项目的监督不止于“人大代表盯”。镇里建立了“人大主导、代表履职、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代表盯着项目,每周现场督查;群众发现问题可“随手拍”上传微信群,施工方须及时回应。高塄街道改造至今,已公示进度、资金使用等信息5次,接受群众意见20多条。
“你看这数据:硬化路面7362平方米,排水渠700米,路灯150盏……每一笔都经得起查。”负责项目监督的代表莫娅娜指着公示栏说,现在群众路过都要凑上来看看,“这监督,比啥都管用。”
管长效:从“使用者”到“管理者”,让实惠留得住
“商户们注意了,门前的树和路灯要自觉维护,咱们签了‘责任状’的!”近日,高塄街道商户微信群里,一条通知引来纷纷响应。
项目建得好,更要管得好。镇人大在工程完工后,届时邀请群众参与满意度测评。在此基础上,村委会引导沿街72户商户签订《公共设施维护责任书》,从“用设施”变成“管设施”。
“以前路灯坏了等政府修,现在自己扫扫门前路面、看看线路、水渠,这街道就像自家院子一样,住着舒心,维护也上心。”商户张虎娃说。
“122民主实事工程”的核心,就是让民主从“过程”变成“结果”,高塄街道的改造提升项目印证了民生工程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接下来,福星镇将坚持“小切口、有特色、全过程、能坚持、起作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的带头作用,以“四链协同”机制推进民主实事工程,让更多“民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