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28日电 清晨的黄河之滨,微风拂过中山桥畔的“文明集市”,大爷大妈们正围着志愿者学习垃圾分类;午后的南关小游园,孩子们在“邻里记忆廊亭”下听爷爷讲老城关的故事;傍晚的雁滩街道,商户联盟的店主们自发拿起扫帚,清扫门前的落叶……行走在兰州市城关区的大街小巷,文明的气息已如春雨般浸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城关区正推动文明建设从“创建攻坚”向“文明深耕”跨越,走出了一条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质感的新路径。
从“阶段冲刺”到“日常守护”:让文明治理细水长流
“以前创城是‘一阵风’,现在是‘天天见’。”家住张掖路街道的张阿姨真切感受。小区门口的杂物堆第二天就清了,菜市场门口的非机动车乱停,不到两小时就有人来规整。
这背后,是城关区构建的“常态长效”治理体系在发力。城关区将城市文明建设纳入“十五五”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县级主抓、街道主战、部门联动”的闭环链条,“日巡查、周调度、月评估”成了工作常态。更让人点赞的是“智慧大脑”的加持,通过数字化平台,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8大类问题实现实时监测,皋兰路某商铺占道经营的问题,从市民举报到执法人员处置,全程线上流转,两小时内就解决完毕。如今,全区问题动态清零率超98%,“突击整治”变成了“日常守护”。
“以前最怕‘雨过地滑’,现在网格员每天巡查,社区每周调度,再小的问题都藏不住。”白银路街道执法队队长吕琳娜说,正是这样的“细水长流”,让城关区的市容市貌持续焕新。
从“政府唱戏”到“全民共舞”:让文明力量聚沙成塔
“以前村里办丧事,光酒席就摆几十桌,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大家约定‘简办’,省钱又省心。”青白石街道石沟村村民王大爷算起了“文明账”。在城关区,这样的变化源于“全民治理”的动能转换。
通过居民议事会、院落议事厅等自治平台,群众成了文明创建的“主角”。拱星墩街道某老旧小区,居民们通过议事会自筹资金加装电梯、规划停车位,曾经的“矛盾楼”变成了“和谐院”;在“烟雨兰山”乡村振兴示范带,伏龙坪街道的村民们从“站着看”到“主动管”,自发组成“护林队”“导游团”,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十破十立·移风易俗”推进十大行动建设文明乡风主题活动已开展百余场,从城区到乡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深入人心。正如雁北街道商户联盟会长张文辉所说:“文明不是喊出来的,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从“硬件更新”到“精神滋养”:让文明种子落地生根
走进五泉山公园,一尊“霍去病”的雕塑前,常有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讲解;在临夏路街道的老旧小区,斑驳的墙壁变成了“邻里记忆墙”,老照片、旧故事勾起了几代人的温情……城关区的文明建设,正从“硬件改造”向“人文培育”深度延伸。
“阅享城关”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活动覆盖不同年龄层和群体,直接参与人数累计达78700人,覆盖人群达10万人,形成了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为打造“书香城关”奠定了坚实基础;“文明习惯21天养成计划”里,酒泉路小学的学生们用打卡日记记录自己“不乱扔垃圾、主动问好”的改变;“黄河之滨也很美·文明集市”上,市民通过答题赢取文明积分,兑换的不仅是小礼品,更是文明理念的认同。
今年以来,新改建的大沙沟小游园和南关小游园,个个藏着“文明密码”;风貌街区里的“邻里廊亭”,成了市民聊天议事的好去处。“现在出门散步,既能看到花草,又能感受到文化,住在这里心里踏实。”家住张掖路街道的李奶奶说。
下一步,城关区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深耕文明建设,打造金城关非遗体验街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剪纸、皮影等非遗魅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更多“老房子”焕发新活力;拓展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买菜、就医、健身“抬脚就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