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29日电 (蒋琼 耿智雨)10余年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以奋斗为犁,以汗水为雨,在千沟万壑的黄土塬上书写从“黄沙漫天”到“绿意满川”,从"工业拓荒”到“生态先行”的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一幅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的美丽画卷正在展开。
筑基:在沟壑间筑起生态屏障
8月的陇东大地,苍翠绵延的绿色长廊与整齐排列的抽油机相映成趣,演绎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乐章。
曾经的井场,如今被草坪环绕,抽油机成了“绿色风景线”。昔日的废渣,通过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变废为宝”,成了铺路筑基的“绿色建材”。该厂生产区域所处地形复杂,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绿化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敏感。该厂通过“建造一座井站,营造一片绿洲,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深化绿色发展,持续改善油区生态环境。近年来,投资资金新增绿化面积2300亩,累计种植沙棘、油松、国槐等树木38万株,建成碳汇林500亩、公益林80亩,实施场站绿化形象提升300余座,用实际行动兑现“绿一方土地、净一片蓝天”的承诺。
“石油开采与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我们用硬投入换生态账,让每一寸土壤都呼吸,让每一方天空都澄澈。”该厂质量安全环保部主任刘秋波说。
从油井场站到边坡护坡,从碳汇林到公益林,每一处生产区都成为生态修复的战场。近3年数据显示,该厂通过护坡鱼鳞坑建设、植被种植等举措,158亩井场边坡披上“绿毯”,油区可绿化面积覆盖率提升至97%。
革新:以科技解锁绿色发展密码
在清洁文明井场建设中,该厂将技术创新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标准化井场采用“隐形化”设计,243座井场的护坡上铺设播撒草籽苜蓿90亩,栽种植被2.6万株,使水土流失率下降60%。
在庄205井场,20台抽油机共享一座智能化控制平台,地面设施减少40%,空中俯瞰宛若精密的绿色棋盘。
依靠技术进步,该厂创新实施“钻前道路走向优化”“边坡台阶整地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保护举措。特别是在产建新区道路、井场、站库的绿化布局、绿化规模、种植树木种类密度上进行整体设计,应用“大井丛+多井型”技术体系压缩井场用地60%以上。增压集成装置的使用,使土地征借量同比下降1343亩,相当于保护了125个标准足球场的植被,使场站实现绿色低碳与开发效益“双提升”。
“复绿扩绿”工程更是一场攻坚战。该厂通过系统治理,144座场站“退出服役”,换来的是220亩植被和5400株乔木的“绿色画卷”。
践行:以行动书写“双碳”答卷
“我为碳中和种棵树”活动已开展4年,2000余名员工累计捐款近20万元。财务资产部算过一笔账:“每捐30元相当于中和1吨碳排放,该厂年度植树量可抵消生产环节5%的碳足迹。”
生产与生活的“绿色升级”亦同步推进。该厂对85座保障点实施“开窗见绿、移步换景”式改造,标准化井场建设达243座,生活区与生产区形成“绿网”串联的宜居格局,构建起“油气生产、生活服务、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绿色发展模式。以“文明生产、绿美环境”为主题,干部员工开展义务植树、垃圾清运等活动,年均新增百亩绿地、万株树,生动诠释“浅绿”向“深绿”的转变。
该厂创新林缘区、水源区保护模式,打造“青年示范林”“碳汇林”“企地公益林”等品牌,建设固城川、县川河生态走廊。20条环保关键举措的落地,不仅形成了油田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还实现了油气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共建:绿意浸润企地融合发展
在合水县北掌村,油区防护林已成为企地融合发展的绿色见证。村民王建军指着这片林子说:“以前一刮风地里全是油污,现在林子成了防风屏障,庄稼产量涨了两成。”该厂通过开展“企地共建”植树造林活动,将80亩公益林交由200余户居民共同管护,创新打造“生态合伙人”模式。
每年植树季,油田员工与村民携手共建生态家园,累计建成120公里绿篱道路,培育1.5万株新苗,编织起井场、农田、村庄三位一体的绿色网络。太莪乡村民马秀兰动情地将这些树苗称为“共同的孩子”,而500亩碳汇林、庄九转80亩“青年示范林”更成为生态治理标杆。
该厂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基因,建立“绿色积分”环保机制,将植树护绿纳入绩效考核。组建11支环保志愿服务队,打造10余处大型生态屏障。在固城作业区,32座场站实施“井站微景观”改造,员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箱,栽种旱莲、百合等花卉,实现“开窗见绿、四季有花”。
“以前总觉得石油人只会打井采油,现在我们是‘生态卫士’。”采油工吴垚兵的言语中满是自豪,一语道出了企业绿色转型的深刻变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