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从祁连山到长江畔,玉门昌马石窟展让文明跨域对话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 11:24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日电(徐玮)7月15日至10月15日,由玉门市博物馆打造的《大河梵音——玉门昌马石窟艺术展》在江苏省江阴市持续火热展出,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文化迁徙”将祁连山脚下的丝路遗韵带到长江之畔的江南水乡,让河西走廊早期石窟艺术的璀璨瑰宝在江南奏响千年梵音。

  作为此次展览的核心内容,昌马石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分支,始凿于北凉时期,历经1500多年岁月淬炼,不仅是佛教东传中原的关键节点,更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活化石”。因地处祁连山深处,昌马石窟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却也完整保存了早期石窟艺术的原生态风貌,其壁画与造像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是丝路文明对话的生动注脚。

图为由玉门市博物馆打造的《大河梵音——玉门昌马石窟艺术展》在江阴市持续火热展出。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让这份珍贵遗产被更多人看见,展览以“疏勒遗珍——昌马石窟艺术全景”为脉络,通过“石窟溯源·祁连佛国”“西夏风华·色彩王朝”“佛国奇观·稀世孤本”“敦煌遗珠·艺术注脚”“多元融合·丝路熔炉”“北朝遗风·造像标本”等六大篇章系统呈现石窟艺术的多元魅力与学术价值。

  自2024年11月在玉门市博物馆首展以来,“大河梵音”的巡展之路已走过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云南省保山市等地。每一次亮相,都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玉门市博物馆通过展览填补公众对河西走廊早期石窟认知的空白,让“敦煌前哨”的历史厚度被更多人看见。江南水乡、滇西大地的观众,通过这些富有艺术魅力和学术价值的文物,触摸到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脉搏。

  目前,《大河梵音——玉门昌马石窟艺术展》的巡展之旅仍在继续,那些历经千年风沙侵蚀的斑驳壁画、残缺造像,依旧能跨越时空传递文明魅力。这场展览不仅是对玉门市博物馆策展能力与文化传播理念的肯定,更成为连接玉门与全国的文化名片。(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