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日电 (王璟 李金业 刘文鑫)走进凉州区大柳镇的日光温室,挂在钢架上的西瓜格外惹眼——不同于传统贴地生长,这种“悬吊种植”模式,让西瓜在北纬37°的光照里均匀“沐浴”,再配上精准温控、科学水肥,种出的西瓜成了农户口中的“金疙瘩”。近年来,凉州区以西瓜产业为突破口,从技术革新到品牌打造,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让小西瓜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大柳镇西社村村民马艳珍,是“悬吊西瓜”的受益者。她在镇集体经济产业园租下20座日光温室,棚里的西瓜挂着长、迎着光,糖度能达到14%,订单价2元一斤,一棚一茬就能收15000斤、3万元的收入。更让她安心的是,合作社从选种到销售全程帮衬,年初签好保底价订单,再也不用为销路犯愁。
马艳珍高兴地说:“过去最怕啥?怕种不好,更怕卖不掉!瓜熟了就发愁,求爷爷告奶奶找销路,价格还被压得低。现在入了合作社,从选种、育苗、技术指导到销售,一条龙服务!年初就签了订单,保底价收购,市场价高了还能分红,心里非常踏实!”
不只大柳镇,如今,凉州区已形成“核心带动、多点辐射”的西瓜产业布局。以发放镇为核心,辐射大柳、下双等镇的北上广深高端供应基地,每年能为粤港澳市场输送4万吨优质西瓜;“西瓜王子”“甘美4K”等新品种,成了高端市场的“香饽饽”。目前全区设施西瓜稳定在1.5万亩,按一年三茬算,全年种植面积超4万亩,总产量突破12万吨,2025年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16万吨产量的规模。
大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干部李多财说:“我们依托本地光照足、温差大的优越气候条件,不断探索最佳的昼夜温差、灌溉方式、施肥时机等,加强选种、育苗、种植、采摘等全过程管理,让昼夜温差保持在20℃左右,使土壤湿度稳定在60%,避开高温时段施肥,这些措施保障了每一颗瓜的品质稳定,皮薄籽少、清甜脆爽成为大柳西瓜的标签。”
产业要走远,销路和品牌得跟上。凉州区建起4处瓜菜批发市场,20多名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2家规模化运销企业打通物流通道,让西瓜能直达北京、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大柳镇瓜菜交易市场更玩起了“新花样”,总经理徐磊带着团队拍短视频、做直播,测糖度、开瓜试吃,把西瓜的新鲜直观呈现在网友面前,每年有8.6万吨西瓜从这里发往全国。
大柳镇瓜菜交易市场总经理徐磊说:“我们瓜菜交易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家乡的西瓜更好销售,同时,我注册了短视频账号,探索发展直播带货和电商,拍短视频展示西瓜种植过程、测糖度,把大柳西瓜的绿色、新鲜、好吃直观呈现。”
从“种得好”到“品牌响”,凉州区持续发力。大棚从人工夯土升级到智能温控、水肥一体,新型装配式温室实现“一年四茬”,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大柳西瓜”入选“凉州农鲜”,正冲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8家产销合作社、鹏程万达等龙头企业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体系,让产业更有后劲。
“凉州区把大柳镇西瓜产业作为‘一镇一业’规模化发展的典范,通过制定推广育苗到采摘的全程标准化技术规范,推进西瓜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打造‘大柳西瓜’品牌,助推全区西瓜走向北上广深,走进千家万户。”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干部管晓婧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