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榆中新先事 | 多村联动绘就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11:32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5日电 (高冰杰)金秋九月,榆中县甘草店镇的梯田顺着山势层层铺展,粉白交织的荞麦花如云似雪漫过田垄,微风拂过,清甜花香裹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在山野间弥散。郭家湾村的荞麦田里,蜜蜂振翅穿梭于花丛,村民们或弯腰除草,或俯身查看籽粒,指尖沾着田土,脸上却满是对丰收的踏实期盼。

  曾以马铃薯、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导的甘草店镇,产业结构单一,受气候影响大,不少地块因“种粮不赚钱、务工顾不上”沦为撂荒地,乡村发展陷入“守着土地没出路”的瓶颈。

图为粉白交织的荞麦花 。白婧 摄

  立足当地实际,甘草店镇打破传统种植思维局限,创新提出“整治撂荒地、发展特色粮”的发展思路,并以土地流转为关键突破口,推动郭家湾村、唐家岔村重点发展荞麦、小杂粮等特色种植产业。通过推广“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鼓励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或流转的方式获取稳定收益。在这一模式带动下,昔日杂草齐腰、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如今已彻底蜕变为助力村民增收、激活乡村经济的“致富田”。

  荞麦产业的扎根,为乡村注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力。在郭家湾村,300亩荞麦田走出了“一粮多能”的循环路:花期为200多箱中蜂提供优质蜜源,蜂蜜按100元/斤的价格仍供不应求;成熟后荞麦籽加工成面粉,比直接卖原料溢价近三成;就连秸秆也不浪费,粉碎后成了周边养殖户的优质饲料——真正实现“一亩地挣三份钱”,既让农户腰包鼓起来,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积累,更因作物覆盖改善了撂荒地块的生态环境。

  每年8月至9月,郭家湾村的荞麦花海成了周边群众熟知的“网红打卡地”。粉白的荞麦花与前期绽放的金黄油菜花接力扮靓乡村。依托这一热度,村里的蜂蜜提前两个月就能接到订单,往往灌装完成当天就被买走,观光农业与特色养殖的良性互动,让“土产品”有了“好销路”。

  这股“荞麦热”还在全镇蔓延。咸水岔村、钱家坪村等村庄纷纷借鉴成功经验,利用撂荒地规模化种植荞麦等小杂粮。这类作物生长期短、耐旱耐瘠、适应性强,既能休闲避灾,又契合当地传统种植优势,为各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可行路径。

图为连片的荞麦花。白婧 摄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郭家湾村还主动在品牌化上破局,2022年成功申请注册“蜜语禾述”商标,从包装设计到质量检测都严格把关。村里用集体经济资金购置了小型荞麦加工设备,冬天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将荞麦籽磨成面粉,并贴心设计5斤、10斤的家庭装便于消费者选购。据统计,2022年至2024年,全村累计加工销售荞麦面粉超1万斤,仅这一项就实现增收6万余元。郭家湾村的品牌化之路,真正让原本不起眼的“小杂粮”,顺利走进了广阔的“大市场”。

  从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到带动增收的“聚宝盆”,甘草店镇以荞麦为媒,不仅打通了城乡资源流动的通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让村民重拾了对家乡发展的信心。(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