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康乐安宁 | 群山间的“增收菇”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8日 10:37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8日电 (杜建龙)初秋时节的临夏州康乐县大地,多个乡镇的香菇种植基地陆续进入丰收季,鲜嫩菌菇从菌棒间簇拥而出,村民们穿梭采摘的身影与满载的筐篮,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图景。

  走进康乐县上湾乡香菇标准化基地,35座现代化大棚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棚内暖意融融,菌棒上的香菇饱满厚实,菌褶鲜嫩欲滴。村民们穿梭在菌棒之间,熟练地采摘、分拣,将新鲜香菇装入筐中,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该基地总占地面积30.3亩,总投资达278万元,不仅建成标准化种植大棚,还配套建设了冷库、烘干设备、蓄水池等基础设施,从存储、加工到灌溉全方位保障,为香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筑牢根基。

  “今年乡上建起了标准化基地,政府给了大力支持,我一下子承包了8座棚,计划后续再扩到20座。”上湾乡中砥兴香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军武话语里满是底气,他说,今年的头茬菇长势好、品相佳,已经开始往全国各地发货,销路根本不愁。

  康乐县为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村民,政府负责政策扶持与方向引导,合作社承担统一管理、技术支持和销售推广,农户通过租赁大棚直接参与种植。目前,已有4户群众明确表达租赁15座大棚的意愿。

  据悉,基地建成后,已确权给上湾乡11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预计每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待全面运营后,预计年产香菇240吨,产值突破200万元,将带动周边200户农户增收致富。

  在群山环抱的康丰乡何家沟村,村中的香菇种植基地同样繁忙。走进标准化大棚,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饱满的香菇如撑开的小伞,工人们采摘、分拣、装筐有条不紊。

  “我们这里有17座大棚,第一茬出菇32000斤。”康乐县建合菌类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杨安芳说,何家沟村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分红返利等方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此外,康乐县虎关乡响应该县香菇产业发展号召,成为首批试点乡镇,二十铺村的香菇大棚已初见成效,为全乡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康乐县虎关乡二十铺村包村组长翟彦兵说:如今,该村已有5户村民加入香菇种植队伍,共同经营90座香菇大棚,大棚搭建、菌棒管理、香菇采摘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力,周边村民不用再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从“单一销售”到“全链布局”,从“一村试点”到“多乡联动”,小小的香菇已成为当地的“致富菇”、村集体经济的“增收菇”。(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