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兰州城关区:开展“实践育人 与乐‘童’行”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9日 16:52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19日电 为丰富未成年人寒假生活,增强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19日下午,兰州市城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拱星墩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甘肃广电少儿艺术团、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开展“走进国风陇韵唱响戏曲经典”——2025年城关区“实践育人与乐‘童’行”文明实践集中示范系列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戏曲表演,系统展示了秦腔文化艺术的内涵,让孩子们了解了秦腔的发展历史。

图为活动现场。城关区官方供图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活动开始,老师带领孩子们进入表演剧场,告诉孩子们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制作精致秦腔行头(服饰)龙袍、官衣、道袍、褶子、长靠、凤冠、王帽、翎子,厚底等等以及服装上的花纹,图案都有着极其细致的分类和严格的规定,那是一代代秦腔人对于秦腔的坚守和敬畏。

  随后,孩子们来到服装室,看到了五颜六色、异彩纷呈的戏曲服装和帽子、头饰等,欢呼雀跃,试穿、试戴并拍照留念,有的孩子则拿起戏曲用的枪、刀、剑、戟等高兴地舞动起来,不亦乐乎。讲解老师表示:“妆容和服装是表现角色性格特点的一个重要工具,色彩的浓淡、饰品的运用都能向观众传递人物的信息。”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油彩、卸妆膏等秦腔妆造所需的特殊化妆品。孩子们也一一拿起、仔细端详,了解秦腔妆造的独特奥秘。

图为小朋友学习戏曲经典动作。城关区官方供图

  戏曲老师给孩子们展示了《空城计》和《贵妃醉酒》片段,让孩子们聆听并模唱、模仿动作。“刚刚穿上了戏装,学了几个戏曲动作,这种体验感真的太棒了。”徐煜雯同学难掩激动。通过亲身体验,她深深感受到了戏曲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敬佩他们的工匠精神。

  通过本次学习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和家长们欣赏到了秦腔戏曲艺术的魅力,也给大家普及了秦腔戏曲服装、道具、把子等相关知识,增强孩子们认识秦腔,了解秦腔、热爱秦腔的兴趣。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传统戏曲文化的种子,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希望以后能多举办。”

  下一步,城关区将继续创新未成年人活动载体,持续擦亮“实践育人与乐‘童’行”未成年人文明实践活动品牌,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未成年人领略传统文化之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