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陇原万象> 正文内容
金昌新先事 | 83岁老工匠20年志愿服务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 15:14  
来源:金川发布
分享到:

  磨”砺初心铸大爱!金川区83岁老工匠20年志愿服务暖人心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嘹亮歌声已回荡在金川区昌丰里社区的广场上。一场以“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为主题的雷锋日志愿服务活动中,百余名志愿者用10余项便民服务织就春日暖流。

  人群中一位身着红马甲、佝偻着背、专注磨刀的八旬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名叫王广思,今年83岁,是金川区的一名高龄志愿者。

  “嚓——嚓”的磨刀声里,老人布满斑迹的手稳稳握住菜刀,“我的这两台‘家伙事儿’这都已经二十年了。”王老指着眼前形似月牙的磨刀石说,“这都已经磨出一个凹槽了。”

  记者问他,这么多年大概磨了多少把刀?

  “不记得了,反正大家只要有不锋利的刀,就给我拿过来了。”

  累吗?

  “不累,大家来磨磨刀,和我聊聊天,也是一种快乐。”

  说罢,王老便俯身专注于磨刀了,刀刃与粗粝石面摩擦出的火花,恰似他绵延二十载的志愿微光。

  “师傅,这把刀是闺女给我买的,切不动肉急得慌。”人群中一位银发老人递上崭新的不锈钢刀。王老将刀锋迎光细看,转头坐在了电动磨刀机前,“新刀开刃得用这个。”砂轮飞转间,他轻声叮嘱,“刀刃角度要30度,您平时这么握....。。”阳光穿透老花镜,在刀面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没啥,真的没啥,就是过来给大家帮帮忙,都是些小事。”活动结束后,王老在与记者的交流当中反复说起这句话。

  “我是1943年生的,雷锋是1940年生的,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在雷锋的故事当中耳濡目染长大的,这种精神伴随了我一辈子,所以我的思想上就是只要能给别人帮点忙,就尽量帮一些,这把岁数了,能尽的义务不多了。”

  六十二载春秋流转,“雷锋”二字早已超越姓名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活动现场,健康义诊、爱心义修、贴心缝补等志愿服务温暖着群众,志愿者从“00后”“90后”“80后”……“40后”,几代人跨越年龄的接力赛,在春日暖阳下悄然上演。金川区新华路街道昌丰里社区党委书记张雨欣看着热闹的“文明集市”说,“这里既有40后的坚守,也有00后的创新,雷锋精神永远年轻。”

  岁月更迭中,“雷锋”已从一个人扩大到一群人,从一段记忆蜕变为精神图腾。近年来,金川区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1032支志愿服务队伍、11000余名志愿者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着力构建起具有金川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川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正能量。

  记者手记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与无私。他告诉我,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尤其如今年岁已高,更加愿意为社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我虽然老了,但我的心还年轻。只要我能动,我就会继续为大家磨刀,为大家服务。”

  老人的话语朴实无华,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布满茧纹的手掌贴着刀背,一遍遍校准毫米级的弧度。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隐喻?在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那些需要俯身、流汗、倾听的“笨功夫”,恰恰构成了城市最温润的注脚。磨刀石上凹陷的月牙形沟壑,既是一位老人用二十年时光雕刻的志愿年轮,也是一座城市对“志愿红”的温情坚守。

  记者:叶兴华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