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甘肃雕塑家何鄂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 16:04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7日电 (戴文昌)现年八十八岁的何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七十年来,她从未间断与脚手架、泥石打交道,创作出一件件雕塑艺术精品。如今,何鄂仍在创作,仍然有很多的艺术灵感。

  6日,何鄂在甘肃省妇联举办的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暨事迹分享活动时说,“我能够奉献给国家的,唯有雕塑,创造就是我生命的源动力。”

  家庭是何鄂艺术启蒙的摇篮。自幼,在浓厚家庭氛围的滋养下,她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份热爱如同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后来,何鄂成为西北地区首位选择雕塑专业的女子,进入西北艺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在学校期间,每一次对雕塑的塑造与摸索,都让她与这门艺术愈发亲近。

  1955年,从西安美院毕业的何鄂踏上西行列车。当黄河的涛声第一次撞击她的耳膜,她未曾料到,这片土地将成为她毕生的精神原乡。1962年,常书鸿先生的召唤,让她走进莫高窟的洞窟,度过了难忘的十二载春秋。

  在幽暗洞窟中,她举着油灯临摹彩塑,衣襟沾满千年尘埃。第194窟中那对风格迥异的天王塑像,红脸威严、白脸含笑,二者在衣领弧度、甲胄纹饰等方面竟有十三处不同,这让何鄂触摸到古代工匠跳动的脉搏。敦煌的十二年,是她艺术的朝圣与觉醒,在此,她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分,找到了创作灵感的源泉。

  何鄂始终认为,雕塑并非冰冷的石头,而是生命的延续,应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反映时代精神与人民情感诉求。1984年深秋,伫立黄河岸边的何鄂,望着浑浊浪涛,《黄河母亲》的轮廓在脑海中浮现。为捕捉母亲神韵,她翻阅数百幅古代仕女图,最终在甘肃农妇的笑容里找到答案。

  如今,6米长的花岗岩雕塑《黄河母亲》仰卧黄河之滨,已成为兰州的地标性雕塑,享誉海内外。

  在鄂尔多斯,何鄂团队为《成吉思汗雕塑群》注入当代思考。16米高的“海纳百川”像别具匠心,将军帐化作人才矩阵,战马铁蹄化为知识洪流。当草原的风掠过304块青铜浮雕,当地牧民称赞这才是他们心中的英雄。该雕塑群于2006年获得“全国城雕评比年度大奖”,被誉为“新时期雕塑的奇迹”。

  1994年,五十七岁的何鄂毅然创办甘肃何鄂雕塑院,并在门前种下槐树,誓要让每件作品成为时代的脊梁。此后三十年,她带领团队在全国二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造、陈列了两百多个雕塑,这些作品成为文化强国的时代见证。

  去年深冬,八十七岁高龄的何鄂再次爬上《核城英雄塔》的脚手架。19.58米的高度对应1958年核工业奠基年份。寒风中,面对年轻工人的搀扶,她婉拒道,“当年在敦煌临摹高空壁画,可比这险多啦!”当最后一抹金漆点亮“两弹一星”元勋的眼眸,她忆起莫高窟的油灯,恍然一生所求,不过是做文明的传灯人。

  回顾艺术生涯,何鄂感慨万千,她的双手始终与泥土相连,作品皆为时代精神的礼赞。如今,她已将刻刀传给第三代学子,希望年轻一代珍惜伟大时代,在拼搏和坚守中书写美好年华。(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