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13日电 (谢欢 刘丽莉)一张“网”擘画基层治理“新画卷”,众多“格”搭建便民服务“连心桥”。玉门市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针,以民生需求为线,立足“小网格”,融入“微服务”、发挥“强作用”、筑牢“大平安”,在玉门大地上绣出基层治理精细图景。如今,“平安玉门”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愈发闪亮。
经纬交织绘新图
“楼道的灯坏了,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走路特别不方便,希望能联系物业赶紧修一修。”在日常走访过程中,玉门市老市区管委会安康路社区的网格员听到居民反馈这一情况后,当场将问题详细记录下来,又立即与物业取得联系。当晚,熄灭的路灯再度亮起。
当路灯在夜幕中重新点亮,温暖的不只是小区的楼道,更是居民的心房。这盏及时修复的明灯,映照出玉门网格化治理的生动实践。城市社区以300-500户为“格”,农村以行政村为“格”,170个专职网格员与301名辅助人员构成的治理网络,如同精密编织的经纬线,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
在这张治理蓝图上,141个网格党支部与35个党小组犹如红色坐标,串联起“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志愿者”的五维组织架构。22条网格服务清单如同精准导航,指引着信息采集、矛盾调解、隐患排查等7大类服务事项,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多元共治筑防线
在新市区街道南街社区调解室里,一杯清茶氤氲着和谐的气息。网格员、社区民警与“法律明白人”组成的调解团队,正在为赵某与陈某的邻里纠纷寻找最优解。这样的温情场景,已成为玉门基层治理的常态画卷。
从“铁人说事室”传承的石油精神,到“罐罐茶说事角”升腾的乡土智慧,15个特色调解品牌如繁星点点,照亮基层治理的创新之路。黄伟军调解室的专业素养、郑平山工作室的乡贤情怀、张小飞团队的法治思维,与65个村居“会客厅”共同构建起立体化调解网络。“说事-领事-议事”三级工作法,让群众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镇”。
数字蝶变惠民生
“红绿灯故障上报后,1小时恢复通行!”玉关路社区网格员的惊叹,折射出“活力网格”系统的智慧力量。这个纵向贯通市、镇、村三级,横向联通31个部门的信息中枢,让民生诉求搭乘“数据高铁”,实现“指尖上报、云端流转、限时办结”的治理革命。
在“一网统管”的智慧图景中,网格员变身“移动传感器”,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传输社情民意;职能部门化身“云端响应者”,构建起“受理-分流-督办-反馈”的闭环体系。这种“线上+线下”的协同模式,不仅让服务跑出加速度,更让治理有了温度计,真正践行了“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庄严承诺。
玉门市正以网格化治理的“画笔”,精心描绘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富春山居图”。当每个网格都成为平安建设的基石,当每名网格员都化作服务群众的纽带,“小网格”里迸发的“大能量”,正在续写这座丝路名城“民安人和”的时代华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