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7日电 (莫韦韦 李敏)一碗热乎饭,暖胃更暖心。在定西市陇西县云田镇杜家门村,由废弃校舍改建的“互助幸福院”每日炊烟袅袅,这里飘散的不仅是诱人饭香,更升腾着基层党组织为民解忧的赤子情怀。通过创新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这里不仅破解了留守老人的吃饭难题,更架起党群连心桥,绘就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民生画卷。
一条微信背后的民生期待
户籍人口近1400人的杜家门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超五成,“冷灶头”“空饭桌”成为众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常态。村党支部书记入户走访发现,像赵自仁这样的独居老人,连续数日以冷馒头果腹并非个例。“必须让老人吃上热乎饭!”在支委会上,42名党员形成共识,将废弃多年的村小学改造成互助幸福院提上日程。2024年8月29日深夜,杜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的手机突然亮起。村民赵自仁的儿媳妇丁银萍发来微信:“莫书记,这个互助院老人是怎么吃饭的,我公公一个人在家天天啃冷馍,能去互助院吃饭吗?”这段质朴的询问,恰与当天投入运营的互助幸福院形成暖心呼应,印证了基层党组织精准捕捉民生需求的敏锐度。
“六个一”机制彰显党建智慧
走进窗明几净的幸福院食堂,74岁的五保户莫爷爷端着餐盘感慨:“两块钱就能吃到荤素搭配的饭菜,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这间承载着民生温度的食堂,凝聚着基层党组织的智慧。村“两委”在深度整合民政部门“幸福互助院”项目资源基础上,持续完善“爱心之家”的各项配套设施,创新构建“六个一”多元筹资机制——办公经费补一点、帮扶单位筹一点、集体经济贴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老人子女担一点、协作互助添一点。驻村帮扶队发动人大代表捐赠价值1.98万元的物资;村致富带头人慷慨解囊2500元;爱心人士捐赠2000元……这些数字背后,承载的是社会各界对“老有所养”的美好期许。
“党建+孝老”构筑温情网络
上午十点,云田镇卫生院的包村医师正为老人们测量血压。“血压正常,但罐罐茶还是要少喝些。”亲切的叮嘱引发满堂欢笑。这正是杜家门村“党建+孝老”模式的生动写照——镇、村医疗机构组建孝老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健康巡诊;驻村工作队化身“爱心募捐大使”,多方筹措运营资金;驻村干部担任政策宣传员,在茶余饭后普及安全知识……多方力量协同,有效破解村级幸福院人力瓶颈,确保助餐服务长效运行。
“每天固定来吃饭的13位老人中,有8人的子女在城里务工。”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墙上公示的收支明细说,“针对这13位老人,我们建立了党员包户制度,定期上门了解需求,确保社会各界的每一份爱心善举都能精准无误地惠及每一位老人。”
这里升腾的炊烟,既飘散着家常饭香,更传递着基层党组织的为民初心。当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庞绽放笑容,当空巢家庭的子女安心在外打拼,新时代文明乡风已悄然扎根。如今的杜家门村幸福院,不仅是解决“一碗饭”问题的民生工程,更是传承孝善文化、凝聚乡情民心的精神家园。这种“不离乡土、不舍亲情、不改习俗”的互助养老模式,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力量,让田野乡间处处跃动着文明新风的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