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7日电 (李娟)小康营乡李家营村位于兰州市榆中县东南部,距县城4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52户862人,留守老人占比达43%,面对村内婚丧负担沉重、矛盾调处低效、自治活力不足等治理难题,村“两委”依托“一约四会”机制,深度挖掘“围炉烤火”这一西北农村冬季传统社交场景,创新打造“围炉+”治理品牌,将移风易俗改革嵌入村民日常生活,探索出一条“文化搭台、治理唱戏”的善治之路。
创新议事机制,搭建共治共享新平台
根据农事周期与季节变化设置5个流动议事角,冬聚热炕头、夏汇古树荫,形成“春议产业、夏调纠纷、秋算账目、冬谋发展”的议事规律。创新“火炉烤馍—故事暖场—问题晾晒—公约修订—茶汤定音”流程,平均单次议事时长控制在90分钟内,重大事项采取“围炉举手表决+微信接龙确认”,确保外出务工群体参与权。2024年通过围炉议事化解彩礼纠纷、丧葬等各类矛盾19起,调解成功率100%。按议题紧急程度划分“红黄蓝”三色管理,红色议题2小时内响应,黄色议题3天内形成方案,蓝色议题纳入季度计划。2024年共处理红色议题9件,平均解决时长1.5小时,村民满意度达95%。
重塑婚丧礼俗,构建移风易俗新范式
红白理事会深度赋能。理事会由10名村民代表组成,实行“一事一议”台账管理。2024年监督红白事6场,拦截超标燃放烟花事件3起,劝退高价彩礼1例。建设乡风文明红黑榜,按季度公示红榜前十名家庭,将违规者纳入“黑榜”公示。制定《红白事办理规范》,设立“三严禁两红线”,严禁彩虹门搭建、组合烟花燃放、分批次宴请;划定彩礼7万元、丧事1万元两条红线。规定红白事人情随礼不超过200元,婚丧、升学、乔迁等事宜一般控制在1天、10桌以内。创新设计“新式婚礼三部曲”:栽种同心树、签订承诺书、拍摄全家福,替代传统磕头礼、闹洞房等陋习;创设“清明共祭日”:集中开展献花、诵家训等文明祭扫活动,逐步取代焚烧纸扎、摆阔炫富等旧俗。
据了解,移风易俗行动开展以来,全村简办红白事23场,节约资金50余万元,涌现出“零彩礼”家庭2户。2024年全村3对新人中,有2对主动选择新式婚礼,显示治理成果正在向下一代渗透。
厚植文明沃土,培育乡风养成新生态
举办“我的家风”火炉故事会,组织金婚夫妇讲述婚姻经营智慧。组建“婆婆劝导队”“青年新风志愿队”等4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宣传130余次。“婆婆劝导队”开展“婚俗改革入户行”24次,成功劝阻高价彩礼2例。2024年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组成由村干部、社干部组成的调解团,化解赡养纠纷3起。2024年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端午包粽子比赛、移风易俗表彰大会等参与人数均超300人。
通过开展系列工作,礼俗负担显著减轻,民生福祉切实提升。婚嫁总成本从2019年户均18.7万元降至2024年7.8万元(降幅58.3%),其中彩礼均值由11万元降至6.8万元。丧葬支出户均费用从2.8万元压缩至0.8万元。人情往来理性回归红白事随礼标准从人均200元降至100元,2024年村民人情支出同比减少38%。升学宴、乔迁宴取消率达80%。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干群关系融洽。矛盾化解高效化,2024年通过围炉议事共解决纠纷25起,包括土地流转争议3起、邻里矛盾11起,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自治意识显著增强。村规民约知晓率从47%升至91%,履约率从82%提高至95%。2024年村民主动提出议事议题57项,较2021年增长320%。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节约资金用于发展钢架大棚育苗、高原夏菜种植等产业,2021年至2024年,小康营乡李家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建设育苗钢架大棚2处,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
文化认同是治理破题的关键切口。李家营村的实践表明,将“围炉烤火”这类具象化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治理载体,能够有效破解制度的“悬浮化”困境。通过“围炉烤火”这一传统习俗,将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治理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还增强了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同感。下一步,小康营乡将持续通过文化认同把治理工作融入辖区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治理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