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甘肃高校调研“非遗”项目 助力文化遗产产业转化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12:05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15日电 为深入挖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月20日至4月13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锦绣陇遗”实践团队走进兰州市多个文化场馆,对敦煌艺术、羊皮筏子制作技艺、秦腔戏曲、简牍文化等非遗项目展开专题调研。

  团队首站来到兰州市敦煌艺术馆,深入了解敦煌壁画、彩塑等非遗技艺。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走进艺术馆,详细了解了敦煌壁画的历史渊源和艺术成就。馆内丰富的展陈和数字化展示手段,让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深刻体会到敦煌艺术在保护与创新中的传承之路。

  在水车博览园,队员们实地观摩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羊皮筏子制作技艺。传承人详细演示了从羊皮选材、脱毛处理、盐水浸泡到充气扎制的完整工艺,并生动讲述了羊皮筏子作为“黄河之舟”在古丝绸之路商贸运输和兰州渡口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团队成员穿上传统救生装备,在黄河湍流中亲身体验了羊皮筏子漂流。传承人表示:“每一只羊皮筏都承载着黄河儿女的集体记忆,我们要让这项技艺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羊皮筏子非遗项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供图

  在秦腔博物馆,团队队员团队通过沉浸式地参观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这一古老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馆内珍藏的明清时期戏服、百年历史的月琴板胡等乐器,以及泛黄的手抄剧本等珍贵文物,配合多媒体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秦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凉”的艺术风格。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穿上戏服、勾画脸谱,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尝试了“拖腔”和“甩腔”等经典唱腔技巧,切身感受到这一“最古老摇滚乐”的原始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团队成员聚焦简牍文献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通过专家讲解,队员们了解到甘肃作为“汉简之乡”的重要地位,简牍中记载的戍边、律法、商贸等内容,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还体验了简牍书写,感受千年文字载体的文化重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考察敦煌艺术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供图

  此次调研让“锦绣陇遗”团队成员进一步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锦绣陇遗”实践团队自2023年10月起,便以《甘肃“非遗文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甘肃省32项非遗的调研》为题对甘肃省3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前期,已赴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白银市等甘肃省多个地市县区调研凉州攻鼓子、敦煌艺术、苦水高高跷、景泰小曲等非遗文化品类,进行深入调研,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及混合研究方法,采集有效问卷2993份。针对全球化背景下非遗面临的代际传承断层、经济转化乏力、主体协作缺失等挑战,立足甘肃“丝绸之路文化枢纽”定位,“锦绣陇遗”实践团队首创“五纵(产业链解构)-五横(支撑体系)-五融合(创新路径)-四协同(政企校传联动)”立体框架,破解非遗保护与开发矛盾。

  下一步,团队成员将进一步完善《甘肃“非遗文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甘肃省32项非遗的调研》项目报告,深入挖掘非遗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文创开发等领域的实践价值,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提供可行性建议,助力非遗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