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6日电 金秋九月,陇原大地瓜果飘香、五谷丰登。从兰州七里河区的百合飘香,到玉门市的智慧农田;从张掖市民乐县的五谷丰登,到天水秦安县的花牛苹果压弯枝头;从陇南武都区的油橄榄硕果累累,到榆中韦营乡的寒旱杂粮喜获丰收——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甘肃各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农业丰收,全面展现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筑牢丰收根基
今年丰收节,科技元素格外凸显,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玉门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天上无人机、地上传感器、云上大数据”的立体化管控模式已成为常态。通过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测和遥感数据分析,实现了对农田的精准管理和智能决策。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61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达9.26万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这里扎实落地。
智能技术同样应用于养殖领域。玉门市小金湾乡的肉牛养殖产业园采用全程机械化饲喂系统,大大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在花海镇万亩蜜瓜基地,智能分拣线实现了每小时5吨以上的高效分拣,并做到全程可追溯。这种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产”的转变,是甘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产业升级,“土特产”锻造百亿产业链
围绕“土特产”文章,甘肃各地持续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将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兰州市七里河区深耕百合产业,通过“科研+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开发出百合粉、百合酥、百合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兰州百合”品牌价值高达61.05亿元,并通过推介会成功打开了东南沿海市场。
在天水市,被誉为“花牛苹果”的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种植面积达131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6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陇南市武都区则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将油橄榄产业发展成为覆盖64.13万亩、惠及20多万群众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武都油橄榄”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品牌引领,“甘味”农产品香飘四海
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此次丰收节期间,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崭露头角,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玉门珍好”依托电商平台和溯源系统,带动蜜瓜、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向全国;“金张掖”的玉米种子、有机蔬菜、临泽小枣等优质农产品在展销会上备受青睐;“武都油橄榄”通过产销对接会与多家外地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香飘世界。
这些品牌的崛起,不仅提升了甘肃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增强了产业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让优质的“甘味”农产品更好地走出甘肃、走向世界。
农旅文融合,丰收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弘扬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消费的重要平台。张掖市民乐县的主场活动将农产品展销、民俗展演、科技展示、实景演出和篝火晚会完美结合,为民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丰收体验。舞狮表演、赛羊会、无人植保机飞行表演等活动,既展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吸引了各年龄层民众参与。
榆中县韦营乡的庆祝活动则充满了乡土气息,玉米脱粒比赛、套圈赢奖励、非遗漆扇制作等趣味活动,让丰收节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秦腔表演、歌舞演出则抒发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憧憬。这种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的人气和活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夯实基础,寒旱农业探索出新路径
面对特殊的自然条件,甘肃也在积极探索寒旱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榆中县韦营乡通过政企研协作,成功引种抗旱作物,推进规模化种植,将昔日的“广种薄收”之地转变为层叠梯田披“金缎”的丰收沃土。活动现场发放黍种、签订农业订单,为来年的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粮丰民富”的华丽转身。
这一探索不仅为类似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借鉴,也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从特色产业升级到科技深度赋能,从热闹节庆活动到精准产销对接,甘肃多地以丰收节为契机,探索出产业兴农、科技助农、文化活农、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路径,让陇原大地的丰收故事愈发精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