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0日电 (李志斌)近年来,定西市漳县紧扣“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立足独特的生态优势与资源禀赋,以中药材、设施农业、沙棘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构建起全链条、多业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眼下,漳县贵清山镇的中药材迎来了丰收季,墨绿的当归叶片在风中舒展,饱满的党参根茎埋于沃土……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随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加快,中药材产业已成为驱动漳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漳县高寒阴湿的气候与肥沃土壤孕育了440多种中药材,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享誉市场。近年来,当地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推广良种良法,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格局。
产业要做强,加工和销售是关键。漳县借着全省“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的东风,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对当归、党参等进行加工,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位于漳县贵清山镇杨河村的定西李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5年来规模逐渐扩大,通过资源整合,建立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药材加工基地,确保了产品品质与时效性,更加提升了贵清山镇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从2019年建设时仅有的一间厂房,到如今冷链仓储、日光晾晒棚等设施一应俱全;从最初几户村民跟着干,到现在带动上百人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合作社收入已突破120万元,今年还成功与销售公司签下合作合同。下一步,我们打算细化合作社管理,同时打通电商渠道,让地道的中药材能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定西李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福强介绍说。
作为漳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中药材种植规模与产值持续领跑。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12万亩,标准化种植占比超86.78%,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8亿元。
金秋时节,走进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一座座种植大棚鳞次栉比,棚内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采摘、分拣、装箱。
2021年,经全国妇联牵线搭桥,东西协作资金支持,漳县与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建设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蔬菜种植,形成了示范引领、产业链延伸、联农带农的良好产业发展模式。
在众人的期盼中,总投资8633.4万元的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建成落地,累计建成玻璃连栋温室、大跨度钢架温室、高端保暖大型拱棚、恒温库等设施71座,实现蔬菜年产能9500吨,培育优质种苗1100万株,年产值3400万元,纯利润1240万元,产出的蔬菜更是畅销周边各大市场。
漳县是全省蔬菜产业重点发展县,主产的韭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品质优良。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8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2万亩,年产量达49万吨,产值达12亿元。
在漳县工业园区,甘肃艾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瓶瓶沙棘饮料经过杀菌、灌装后,将发往全国各地。作为“中国沙棘之乡”,漳县30万亩沙棘林既是生态屏障,也是“绿色银行”。
甘肃艾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建成3500平方米标准化车间,采用低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生产沙棘籽油,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市场,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我们利用当地优质沙棘资源生产沙棘果汁,产品不仅进入大型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目前,我们线上的订单数量相当可观,每天将近200单,日营业额大约在8000元。”甘肃艾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骥骋介绍道。
如今的漳县,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