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从30年前的一片黄沙,一无所有,到现在砖房瓦舍,产业兴旺,新屋新村新面貌,是什么让黄沙漫天的戈壁变身郁郁葱葱的田园牧歌?是什么让四面八方而来的多民族群众在此落地生根,结为情感深厚的多民族“大家庭”?
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漫水滩乡,这里是典型的多民族移民搬迁村落,20世纪90年代景电二期工程建设以来,从周边山区移民安置汉、藏、土、回等各族群众形成了多民族聚居村。
今年53岁的刘明是一名藏族党员,30年前跟父母从大山沟里举家搬迁到这里,和其他移民群众一样,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一切从头开始。
【同期】白银市景泰县漫水滩乡红溪村党支部副书记 刘明
(当年)退耕还林,(易地搬迁)咱们首先报名,搬到这里。(刚)搬到这里带来也特别得困难,整个是黄沙滩,咱们住的都是挖的地坑住着。我们搬到这来,种地啥不懂的,他们(汉族群众)给我们就教教,他们像养殖方面他们不懂得,只要他吭声,需要帮忙我们就过去帮忙。谁家只要有了事,就共同去帮着一块干。
【解说】从会宁大山中搬迁而来的汉族村民张宝军,回忆起当年刚来到这里时的情景,感受最深的就是民族大家庭的热情。
【同期】白银市景泰县漫水滩乡红溪村村民 张宝军
特别的热情。(家里)种枸杞,他家种枸杞我给他帮忙,我摘枸杞这天他给我帮忙,确实团结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好得很。
【同期】白银市景泰县漫水滩乡红溪村村民 李全德
我们有啥困难他们就来(帮忙),粮食不够吃就借给,你用的农机这些东西没有也给你借给,(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解说】2000年左右,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红溪村村民开始琢磨如何增加收入。由于红溪村大部分土地为沙化地和盐碱地,政府提倡种植枸杞,但村民都热情不高。在张宝军带头尝试种植取得经济效益后,大家才打消疑虑争相种植,在互帮互助中逐渐扩大产业规模,走上致富路。
【同期】白银市景泰县漫水滩乡红溪村党支部副书记 刘明
在2012年我就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就种到1300亩地。到2015年我成立了私有公司,地就包到(流转)6000多亩地,也同时建立起药材加工厂,这么下来就种植面积也大了,用工量也大,咱们有回族、汉族各族朋友都在我们这厂子里上班,团结得也相当好。
【解说】如今,漫水滩乡通过党建引领促和谐、产业支撑奔小康、文化繁荣聚民心三大惠民措施,逐渐形成“产业成片、居住相嵌、文化共享、联谊帮扶”红石榴互嵌式片区。
【同期】白银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 张麟
这几十年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无论从我们乡村的面貌,无论从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不论从我们少数民族群众,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全体搬迁的群众,他的生活文化包括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是最可喜的。
【解说】近年来,白银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开展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助推行动,将全市2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纳入“一带两区三线”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民族文化浓厚、特色产业兴旺、宜居宜业宜游的少数民族聚居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