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6日电 (魏建军)25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高端论坛在敦煌启幕。作为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核心专项活动,这场汇聚10余国百余位法治专家与实务精英,以“深化法治合作、共建丝绸之路”为锚点,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破解法治难题、筑牢制度根基。
丝路聚贤:多元阵容共赴法治盛会
论坛参会阵容兼具国际视野与实务深度。国内方面,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等中央单位代表出席,中国国际法学会等机构专家,以及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高校学者参会;国际方面,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余个沿线国家法学专家带来不同法系的法治实践经验。
主办单位甘肃政法大学为论坛提供坚实支撑。该校党委书记焦盛荣介绍说,学校前身为1956年创建的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2019年更名甘肃政法大学,2024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现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点,始终以“立足甘肃、面向全国、辐射丝路沿线国家”为定位,对接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人才保障。焦盛荣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与各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合作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协同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法治保障与法律服务研究,为国家涉外法治战略实施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人才保障。
智汇敦煌:两大核心议题破解合作难题
此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甘肃政法大学主办,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与“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平行分论坛展开研讨。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黄进提出“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跨境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规则对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国家立法研究中心主任赛义多扎·伊扎图洛分享塔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治保障经验,呼吁加强沿线国家法律查明机制建设。
圆桌对话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张泽武等8位专家,围绕“司法协作与跨境纠纷解决”建言;下半场,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虞潇浩等16位专家探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联合授课、学分互认、境外实习”路径。此外,两个平行分论坛中,32位中外专家从“数字经济法治”“绿色丝路法律保障”等领域分享成果,形成多元解决方案。
共识凝聚:多方擘画法治合作路径
中外嘉宾围绕“深化丝路法治合作”形成共识,多位领导干部提出具体建议。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振江提出三方面发力:一是凝聚法治共识,加强打击跨国犯罪、数字经济领域研究,建立法律查明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二是深化法律服务,构建公正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合规指引;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依托“一带一路高校联盟”,通过模拟国际商事仲裁等实战训练,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他还提及,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21年发布的《北京宣言》为沿线国家法治合作提供指南。
甘肃省委政法委一级巡视员、省法学会党组书记韩世峰提出“三点路径”:其一,推动法律规则协同,编制跨境投资法律指引;其二,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支持高校联合研究,推动律所、仲裁机构“联合办案、案例共享”;其三,强化能力建设,开展“跨境争议解决”专题培训。他透露,甘肃省法学会已为本地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咨询。
成果落地:为丝路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董志峰总结三大核心成果:一是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注入动力,与会高校分享跨学科培养模式;二是搭建法治合作桥梁,推动国内外院校、实务部门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三是为解决丝路法治难题提供智慧,不同法系专家观点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领域提供方案。
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敦煌文博会“法治名片”。未来,甘肃政法大学将联合立格联盟高校、沿线国家学术机构,推动“丝路法治研究中心”落地,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