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7日电 (魏建军)27日至28日,黄河之滨的兰州迎来一场环境资源法学界的盛会——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举行。近400位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部等机关单位,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展开深入研讨,为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重大任务,这一决策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当前《生态环境法典》已进入立法审议关键阶段,本次年会既是对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学术响应,更是凝聚学界智慧、推动环境资源法学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重要契机。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振江强调,在"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意义重大。他指出:要提升政治站位,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置于国家发展全局谋划;深化理论研究,攻克法典编纂重大课题;强化学术引领,立足中国实践构建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重视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学者参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刘长根表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法治轨道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他呼吁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完善立法、促进司法公正、繁荣法学理论、培育专业人才等领域持续发力,为环境法治注入新动能。
年会设置两场主题报告与六个分会场共十二场专题研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薇作《生态环境法典有关情况介绍》主题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发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专题报告。分会场近百位学者围绕核心议题各抒己见,提交的近300篇论文涵盖法典基础理论、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及法律责任编等领域,为法典编纂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与实践参考。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与甘肃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甘肃政法大学环境法学院承办,甘肃诚域律师事务所协办。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甘肃政法大学自2017年创立全国首家独立建制环境法学院以来,持续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依托地缘优势,该校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法治需求,培养了大批环境法治专业人才,形成诸多实践性法律对策,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坚实学术支撑。承办本次年会既是对该校学科实力的认可,也为深化理论研究、优化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宝贵机遇。
年会成功凝聚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学术合力,专家学者的深度研讨将有力推动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理论创新,为高质量法典出台筑牢根基。随着法典的完善实施,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将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奠定法治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