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市播报> 正文内容
甘肃临泽梨园村既有“红色颜值”更有“绿色价值”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08: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甘肃临泽梨园村既有“红色颜值”更有“绿色价值”|祁连山下是我家

  作者:中环报记者方琬夷

  “以前村里都是土坯房,雨天漏雨、冬天漏风;现在住上了红砖瓦房,水冲式厕所干净又暖和,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站在自家庭院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党支部书记勾军向记者展示民宿订单。

  作为红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后最后一次成建制大规模战斗的发生地,梨园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更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浪潮中,探索出一条“红色铸魂、生态宜居、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昔日的革命老区蜕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走进梨园村,红色元素随处可见。“我们村因红西路军而闻名,红色是我们最鲜明的底色。”勾军介绍,2020年,梨园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红色美丽村庄,以此为契机,村里启动了红色遗址保护、红色氛围营造、红色产业培育“三位一体”建设。

  “我们分两期动员农户修建红色主题民宿70户,对45户农房进行红色元素风貌改造,既保留了乡村肌理,又凸显了红色特色。”同时,村里还建成红色食堂、红色超市、红色运动场,延伸“红色产业链条”,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

图为梨园村村民家庭院。中环报记者方琬夷摄

  “红色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成了我们村的‘流量密码’。”勾军说,依托红色资源,村里开发了主题研学项目。2024年,梨园村的红色食堂共接待各类实践团队96批次2200人,营业收入达到12万元,红色文旅已成为梨园村一张亮眼的名片。

  红色文旅的兴起,也让村民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期待,梨园村早已将“生态宜居”纳入发展规划。“以前村里旱厕多,夏天苍蝇蚊子乱飞,现在家家户户用上水冲式厕所,村容村貌大变样。”提及村里的变化,村民李女士最满意的是人居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梨园村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抓手,将生态宜居作为核心目标,从厕所改造、污水治理、人畜分离等“关键小事”入手,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聚焦“厕所革命”,梨园村摒弃过去“治标不治本”的旱厕模式,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建成日处理能力20吨的污水处理站,配套铺设污水管网,覆盖全村200多户村民。

  “刚开始老百姓积极性不高,觉得花钱又麻烦。”勾军回忆,村干部挨家挨户算“健康账”——水冲式厕所冬天不用出门,避免老人感冒;统一处理的污水不会污染土壤,还能改善庭院环境。如今,梨园村厕所改造率达100%,住人农户全部用上卫生厕所。

  解决了“如厕难”,村里又针对农村“人畜混居”导致的环境问题,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将农户的牛、羊等畜禽迁移过去,实现“人住区”与“养殖区”彻底分离。

  “之前家里养牛,院子里满是粪便味;现在牛养在养殖区,每天过去喂食就行,家里干净多了。”养殖户张大爷说,畜禽粪污经处理后还田作农家肥,既减少污染,又降低了种植成本。

  此外,村里建立“周五清扫、月末整治”的卫生保洁制度,每月开展卫生大检查,通过“红黑榜”评选和积分奖励调动村民积极性。“做得好的给10分,能在红沃超市兑换洗衣粉、微波炉等生活用品;做得差的上黑榜,村干部上门督促整改。”

  勾军介绍,如今的梨园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绿植环绕,2023年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和美乡村”,成为临泽县唯一一个入选的村庄。

  人居环境的改善、红色文旅的火热,为梨园村发展富民产业奠定了基础。共富工坊正是梨园村盘活集体资源、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平台”,集布草清洗、农特产品供销、酒店用品供应等功能于一体,构建起“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共富链条。

  工坊负责人介绍,预计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0万元左右,同时通过“积分兑换”“农特产品代销”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未来,梨园村将继续深化“红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让美丽村庄既有“红色颜值”,更有“绿色价值”。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