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0日电 (魏建军)34通鼓声震荡黄土高原,9响钟鸣穿越海峡,当两岸同胞9日在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王母宫共谒西王母——这座陇东小城,何以凭西王母文化串联起8届交流活动、吸引逾万人次台湾同胞,从“文化祭祀地”成长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活力节点”?
答案藏在其“以文化聚民心、以交流促发展”的特色路径中:作为甘肃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泾川正以千年文化根脉为支点,撬动文旅、学术、数字多领域协同发展。
文化根脉:从符号到共识
西王母文化的活化,始于对其内涵的精准定位。甘肃省政协主席庄国泰指出:“西王母文化跨越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和平、健康、善良、正义’精神,承载‘和合共生’哲学智慧,见证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血脉亲缘。”这一定位让文化从传说升华为精神符号。
学术层面,“构建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已落地:10位专家在研讨会上深化研究,为文化传承筑牢学术根基;交流层面,甘肃与台湾以文化为媒形成“台湾—泾川”寻根之路,让同胞在仪式中感受文化温度;民俗层面,延续千年的西王母庙会年吸引数万人次,成为承载“祈福纳祥”期盼的鲜活载体,而王母宫也升级为国家级交流基地,成为心灵契合的“实体平台”。
两岸融合:从共鸣到共振
文化向心力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平凉市市长白振海坦言:“两岸同胞以西王母文化为纽带,在人文、学术、民俗领域广泛合作,缔结慈爱、包容、和平、向善的精神共识。”这一渊源,与庄国泰“加强民间交流”的倡议形成呼应。
庄国泰强调:“要共同开发西王母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演艺、文创,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两岸群众心灵契合、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泾川,这一要求与“以文为根、以旅为基、以会为介、以产为核”战略结合:“西王母文化探秘之旅”成文旅IP,非遗文创联合开发惠及两岸;台北松山慈惠堂的长期互动,更印证了“搭建归根筑业大平台”的可行性。
值得肯定的是,在泾川多届学术夏令营、文化体验营中,通过这种形式让两岸青年增进理解、厚植情谊。青年们触摸碑刻、参与祭祀,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文化认同。面对数字化,泾川响应“强化数字赋能”的要求,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展示西王母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华文明瑰宝“活起来”“走出去”。
泾川实践:从单点到系统
泾川实践勾勒清晰逻辑:官方维度,以文化厚植两岸认同,践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号召,小到街区,有商店门口也挂出“两岸一家亲”的温馨口号;经济维度,串联“文化-旅游-科技”产业,落实“以产为核”战略;文化维度,让西王母精神成为文化自信源泉。
如今,白振海“让更多海内外同胞走进平凉、找准合作契合点”的期盼,与庄国泰“以更高质量交流书写陇台人文互鉴新篇章”的期待,正在泾川逐步实现。正如庄国泰所言:“两岸同胞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当以交流会为契机共筑精神家园。”而泾川,正以西王母文化为帆,续写两岸融合新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