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8日电 (艾庆龙)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临夏州统筹推出的135项文旅活动,不仅是一场为民众量身打造的节日盛宴,更折射出地方以文旅为抓手,推动产业融合、激活区域发展的深层思考,为节假日经济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提供了路径。
这场文旅活动的巧思,首先在于“精准”与“联动”的有机结合。从“州级引领+县市特色”的整体架构来看,州级层面整合优质资源打造标杆活动,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线下+线上”的演出模式打破时空壁垒,博物馆亲子活动让文化传承浸润家庭,跨区域非遗与书画交流拓宽文化视野,形成了具有辐射力的文化传播矩阵。县(市)层面则立足自身禀赋,临夏市的民俗展与美食集市、永靖县的黄河文化主题活动、和政县的古生物研学、广河县的齐家文化科普,各展所长又互为补充,既避免了活动同质化,又让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彰显。
这种“上下协同、因地制宜”的布局,让文旅活动既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又能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拧成“一股绳”,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影响力。
更深层来看,临夏州的135项活动,绝非简单的“节日凑趣”,而是“文旅融合、以节兴产”的精准实践。
在消费层面,美食集市、户外赛事、景区展演等活动,直接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为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注入活力,有效激活了节假日消费市场;在文化层面,无论是非遗展演、文物讲解,还是民俗展示、地方剧目演出,都在潜移默化中让“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的文化符号深入人心,既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也让外来游客读懂临夏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这种“以文化聚人气,以人气促消费”的良性循环,正是文旅产业赋能地方经济的核心逻辑。
更可贵的是,此次活动始终贯穿着“文化惠民”的温度。从送演出到军营、进乡村,到将文博展览、公益培训送到敬老院与安置点;从面向亲子群体的文化体验,到服务乡村居民的红色电影下乡,临夏州没有将文旅活动局限于“吸引游客”的单一目标,而是兼顾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让文化服务真正延伸到基层末梢。
这种“普惠性”的价值导向,让文旅活动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成为提升民生幸福感的“纽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