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武威有意思 | 天祝 “张氏泥塑”父子接力守护非遗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08:43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3日电 (郑金花 王朝玮)在天祝县华藏寺镇南山村的一个普通院落里,66岁的张延棋正手把手地教儿子张小明捏制泥塑。粗糙的手指在胶泥间游走,一挤一压间,一块普通的泥土渐渐显露出人物的神韵。这是天祝“张氏泥塑”传承的日常一幕。

  “捏的时候主要就是三庭五眼,鼻子眼睛这个距离最关键,眼神、人的表情,主要就这些问题”。张延棋仔细地给儿子教着注意的要点。

天祝“张氏泥塑”的第三代传人张延棋手把手地教儿子张小明捏制泥塑。

  张延棋,这位被称为高原“泥人张”的手艺人,是天祝“张氏泥塑”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武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如今,他最珍视的身份,是儿子的启蒙老师。

  “我的爷爷、父亲就是捏泥塑的,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看见他们捏泥塑,我自己也就开始钻研了,到现在已经捏了将近四十年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这门手艺传给下一代,让泥塑技艺继续传下去。”张延棋说。

  晒土、砸细、风化、打浆,什么时间加入撕碎的羊毛增加韧性,什么时候掺入棉花提高细腻度……张延棋给儿子耐心讲解着祖传的“熟泥”工艺,让张小明明白: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三代人的智慧。

张延棋正手把手地教儿子张小明捏制泥塑

  在父亲的指导下,张小明逐渐掌握了从定架子、扎草到抹粗泥、精雕细琢的全套技艺。如今,张小明已学到了祖传的“熟泥”技法。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看着我爸捏了一些动物,我就跟上学着捏了一个娃娃,之后就慢慢感兴趣了,我爸看我喜欢就开始教我了。现在我也想把这门手艺学好,不要在我这儿把手艺断了。”张小明说。

  “张氏泥塑”作品题材广泛,技法精练淳朴,造型生动活泼,富有浓烈的乡土韵味。在天祝县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张延棋父子的泥塑作品,这21组民俗场景,生动再现了天祝农区春耕、夏耘、秋收的劳动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即将消失的劳动记忆在泥土中重现。

图为张延棋捏制的泥塑作品。

  “张延棋老师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以朴素质朴‘大写意’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通过‘搓、揉、捏、压、团、刻’等技法的传承,确保了每一代传承人都能掌握‘以形传神’的精髓,达到审美与精神表现的双重延续。”天祝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朝晖说。

  2007年,张延棋的泥塑作品《雪域之舟》在甘肃省第二届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中入选参展,并收到敦煌世博会邀请函,邀请他前往敦煌展览自己的泥塑作品。2021年,天祝县授予张延棋“华锐名匠”荣誉称号。2023年,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授予张延棋“甘肃省乡村工匠”称号。

  没有系统学过美术,却能让万景万物在指尖重生。从数米高的牦牛到掌心大的农具,从《雪域之舟》获奖作品到博物馆中春耕冬藏的民俗长卷,天祝“张氏泥塑”留住了乡土记忆,传承着文化薪火。

图为张延棋捏制泥塑。

  “父亲的泥塑饱含着泥土的芬芳,我会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张小明说。

  一捧土,两代心,四代艺。随着张延棋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这脉流淌在泥土里的生命律动,正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生。(完)

【编辑:杨娜】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