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陇原万象> 正文内容
听“炭火故事”,让温暖在青春里接力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17:42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2日电 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于2012年注册成立,核心成员是清华退休教授和校友。十余年来,该基金会与四省九市州17个县区的24所中学合作,正在资助2360名高中生,已有7785名学生读完高中,超80%考上大学;2017年起,1126名大学生还获得了延伸资助,累计1500余笔,捐赠总额逾9000万元,2023年获评5A级社会组织。

  初秋的清华园绿意深浅交错,建华楼大厅内,“炭火教授赵家和”雕像在灯光下静静伫立,透着学者的温和与坚定。9月1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5级“新生第一课”在此开讲,退休教授、原党委书记陈章武受邀而来,用四位“好人”的故事,让“炭火精神”在新生心中燃起暖意。

  赵家和:以一生“抠门”,换万千学子光明

  故事的起点,是清华人赵家和。未满十七岁的他考入清华电机系,后转至无线电系,1955年以首届优秀毕业生身份留校任教。时代起伏中,他虽历经误解与冲击,却始终朝着国家需要的方向前行——三次改行,从科研教学到电化教育,再到经管学院建设,每一次转身都全力以赴,做到干一行,成一行。

  生活里的他却“抠”到极致:一件毛衣穿多年,买西瓜要反复掂量,退休后做企业财务顾问,仍自带铺盖租住民房,把钱都攒下来。从200万元到500多万元,他悄悄委托中央教育电视台寻找贫困高中生,资助近千人次却从不留名,受助孩子只知有位“清华退休教授”。2009年确诊癌症,他省下“500元一片的救命药”,把钱花在孩子身上;2011年,他和夫人吴嘉真将1409万元毕生积蓄托付陈章武,只约定“助学、不喧哗”。四年后,《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他的事迹,央视《朗读者》讲述他的故事,这束“炭火微光”,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求学路。

  吴嘉真:无声陪伴,把大爱做到极致

  陪着这束光的,还有吴嘉真。作为赵家和的伴侣,她默默把精力放在受助孩子身上:记得每一封回信、每一只纸鹤、每一颗星星,将这些心意妥帖收好。面对身体变化,她拒绝“不必要”的治疗,叮嘱把“暂不捐”的钱继续助学。2024年7月28日,吴嘉真安详离世,她用无声的选择,把“好人”的模样刻得清晰——耐心、克制,又无比坚定。

  王娅:普通女工的慈善坚守

  第三位故事的主角,是天津市普通退休女工王娅。她读了赵家和的事迹后,给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写信,第一次捐出6000元,帮西部孩子圆高中梦。“想到有孩子因我能读书,就特别快乐,”后来她加入评审,逐份翻看申请材料,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实处。2018年病魔来袭,她放弃治疗,拖着病体去甘肃,只为让善款“更稳、更准”。临终前,她捐出唯一的房子,还捐献了遗体。她的故事被写成《生如夏花》,却从不要赞颂——只是把“做好事”变成了习惯。

  何郝炬:以一生践信仰的赤子心

  最后一位“炭火守护者”,是老一辈革命者何郝炬。他16岁奔赴延安,他经历过淮海战役支前、百万雄师渡江的岁月,参与过南京城市建设。晚年读了赵家和的报道,他和夫人辗转找到基金会,把助学项目引到四川达州革命老区,还捐出毕生积蓄。

  寄语新生:让炭火精神,在青春里接力

  课堂后半段,陈章武将故事向新生们讲述,“清华精神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核心在‘爱国奉献’。”他看着台下的新生,用爱因斯坦的话与新生共勉:“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来自同胞的劳动,要诚实地回报;不仅要做自己满意的工作,更要做能服务他人的工作。”(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