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陇原万象> 正文内容
玉门和美乡村“颜值”“内涵”双在线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16:56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5日电 (徐玮)在黄闸湾泽湖村流连桃园风光,在柳河红旗村打卡红色地标,在赤金铁人新村追寻铁人记忆……在玉门,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美。近年来,玉门市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导工程,作为建设现代化美好玉门的基础工程。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乡村的美丽嬗变在玉门接连上演。

  安居工程,乡村旧貌换新颜

  玉门市立足乡村实际,创新推出包括易地新建、原址改造在内的六种差异化改造模式,并配套实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扶持政策体系,累计帮助6859户农户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玉门市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先后建成14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农村集中居住区,打造11个各具特色的风貌改造示范点。成功创建2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个“和美乡村”示范点。

  同时,玉门市通过“十清十拆”专项行动向农村环境乱象“开战”。累计拆除1526座废弃农房、117处违章建筑;231处残垣断壁、废旧牌匾等影响村容村貌的设施被彻底清理;累计完成17414座户厕和73座公厕改造建设,实现了85%的常住农户用上干净卫生厕所的目标。

  从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铁人新村,到特色产业新标杆枸杞小镇;从文旅融合的柳河“红田园”,到灵韵祁连的天境昌马,这些精心打造的特色小镇不仅成为展示乡村发展的“示范样板”,更是乡村生活方式的革新。

图为柳河镇红旗村“红田园”农民丰收节。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系统整治,人居环境再提升

  环境治理成效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玉门市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取得了显著成效。

  环境优美,垃圾治理是关键。全市构建“户清扫、组收集、乡拉运、市处理”的四级环卫管理体系,317名专职保洁员在各村组开展常态化保洁工作,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100%。累计组织清运2500余吨积存的生活垃圾,污水乱泼、粪污暴露等长期困扰村民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在水环境治理上,全市建成41座标准化污水处理站和90.8公里排污管网,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污水“净化网”,实现了乡集镇和中心村组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尤为突出,通过资源化利用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84%,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生金”的绿色发展目标,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新风沃野,文明润村更润心

  近年来,玉门市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深耕文明土壤,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以“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为抓手,掀起了全民参与的文明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已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村46个、示范户8720户,以典型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各乡镇创新建立环境卫生“户评户比户促”机制,以村组为单位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红黑榜评比和家庭卫生星级评定,通过“晒、比、评”的生动形式,让“爱干净、讲卫生”成为乡村群众的自觉习惯。(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