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陇原万象> 正文内容
徽县清洁小流域治理 绘就乡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1日 14:34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1日电(何方)初秋的陇南市徽县城关镇石佛村,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村头的生态渠已热闹起来。溪水顺着规整的石砌岸坡缓缓流淌,阳光透过岸边的垂柳洒下斑驳光影,几个孩童提着小水桶在浅水边追逐嬉戏,溅起的水花伴着清脆笑声。不远处的观景凉亭里,几位年老的村民悠闲聊天,偶尔指着溪面上掠过的水鸟说笑。这幅充满乡村逸情的图景,正是徽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生动成效写照。

徽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小景。何方 摄

  今年62岁的石佛村村民赵大爷走在溪边平整的硬化路面上,回忆起过去的景象。他指着生态渠的位置说,“以前这里是村里的排污沟,沿岸堆满生活垃圾,一到夏天就散发着刺鼻异味,村民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走。”

  曾经的“环境痛点”现已彻底变样。笔者沿着治理后的河道行走看到,渠岸两侧用本地青石垒砌,既保留了乡村的古朴韵味,又起到了固坡护岸的作用。卵石砌筑的水门槛不仅防止沟道下切和泥沙流失,而且形成了水景,使水流有了一点声响、一片明净的停顿。沿岸进行了绿化,一株株石兰、一朵朵鲜花宛若一条彩带,给蜿蜒的河道增添了美丽婉约的色彩,将人工构造物融入了自然环境当中,增添了亲切与和谐。为当地农户衬砌的两个蓄水池,规则的钓台、优美的环境,早已成了休闲垂钓的好去处。还有用河道淤泥改良的农田,也种上了草莓,一个个整齐的大棚里,浓密的绿意中,一颗颗果实凝聚了所有的光和热,红得快要滴下蜜来,吸引着人们前来采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这样的转变,源于徽县对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近年来,徽县始终将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坚持“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理念,以“生态修复+产业融合”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治理工程。在石佛村治理过程中,当地没有采用“大拆大建”的模式,而是就地取材——用山间的青石垒砌护岸,用河道清理的淤泥改良周边农田,用本地的柳树枝、芦苇等植物打造生态缓冲带,既降低了治理成本,又保留了乡村的自然风貌。

  如今的石佛村,不仅解决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建成了集“自然观光、采摘垂钓、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举办“亲水节”“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

清晨宁静的村落。何方 摄

  石佛村的变化,只是徽县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徽县已建成文池流域、洛坝河流域、稻坪流域等14条清洁小流域,覆盖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6万余人。这些治理后的小流域,不仅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更推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文池流域依托湖泊景观打造了垂钓基地,洛坝河流域结合矿山修复建成了研学体验园,稻坪流域通过稻田景观发展了“稻渔共生”观光农业,形成了“一域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的发展格局。

  “我们将继续深化清洁小流域治理,把‘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再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旅游服务,让更多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徽县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负责人王琳说。

  傍晚时分,石佛村的水土保持生态广场上,游客们仍在尽情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村民们则忙着收拾摊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随着微风拂过,溪边的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乡村的蜕变故事——而在徽县,这样的故事,还在更多流域、更多村庄继续上演,一幅全域生态美、百姓共同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在金徽大地上……(完)

【编辑:杨娜】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