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3日电 (周兆云)“过去办场白事得折腾七八天,现在四五天就能办完了,省心省力还省钱。”近日,定西市漳县马泉乡骆家沟村村民蒋大爷提及村里的殡葬变化,言语间满是感慨。近年来,骆家沟村聚焦群众关切的丧葬负担问题,以“丧事简办”为突破口,通过“座谈会凝共识、烩菜待客减负担、帮办服务暖人心”三项务实举措,将殡葬新风从“墙上标语”变为“身边实事”,不仅让村民丧葬支出大幅下降、村内攀比风气有效遏制,更让厚养薄葬的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
座谈会听民声:小会议破解“丧葬账”难题
“‘阴阳先生’主持仪式收费1200元,唢呐队要1000元,烟酒席面花费更是一笔大数……”2025年初,骆家沟村红白理事会召集村民召开移风易俗座谈会,原本藏在“面子”背后的“经济账”“人情债”被摆上桌面。针对在红白事中起关键作用的“阴阳先生”和“总管”,村书记骆满红带领红白理事会成员逐一上门沟通。面对“阴阳先生”任元喜,骆满红提议将“六七天丧期”简化为三至四天,既为村民减负,也能让其增加服务频次;面对有声望的“总管”蒋应璋,他则恳请对方引导乡亲简化流程、减少铺张。
经过多次思想动员,“阴阳先生”不仅主动承诺配合移风易俗,还将服务收费从1200元降至800元左右。此外,村里的“板凳会”也成为听民声的重要平台——村民任进喜反映“唢呐队半夜吹奏影响孩子休息”后,村民们围绕噪音扰民、铺张浪费等问题展开讨论,村红白理事会迅速响应,明确“取消唢呐队演奏,改用音响播放哀乐”,切实解决了群众困扰。
一碗烩菜树新风:小举动卸下“人情负担”
“过去单是招待客人就得花2万多元,如今5000多元就能办得体体面面。”村民骆三娃去年以“一碗烩菜”简办父亲丧事后,成了新风俗的义务宣传员。村主任骆兴忠给村民算过一笔“明白账”:“以前办丧事光烟酒就得8000多元,现在大锅烩菜配馒头,5000元就能办一场,管饱又暖心。”
然而,新风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去年村民骆老大的母亲去世时,他坚持要摆酒席,认为“不让亲戚吃好喝好会被笑话不孝顺”。对此,村红白理事会巧妙请来曾简办丧事的骆维国“现身说法”,讲述“一碗烩菜既守住孝心,又省精力开销”的经历。在理事会成员与邻里的轮番劝说下,骆老大逐渐解开“面子心结”,最终选择用烩菜替代宴席,省下数千元开支。
今年年初,骆家沟村进一步修订《村规民约》,制定丧事简办“三不一要”原则——不摆流水席、不收高礼金、不烧纸扎品,要以一碗烩菜办丧事。简洁易记的规定,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理念在典型示范中深入人心,也让传统美德在移风易俗中得以传承。
帮办团暖民心:小服务托起“民生温度”
“写挽联、搭灵棚这些事,村里的帮办志愿服务队全包了,咱就安心守灵尽孝。”刚为父亲办完丧事的村民付爱龙,对村里的“白事帮办”志愿服务队赞不绝口。这支由村“两委”成员、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公益性岗位组成的队伍,已成为村民治丧的“贴心帮手”——不仅免费提供书写挽联、布置灵堂、代购丧葬用品等服务,还为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安抚悲痛情绪。
“以前买寿衣价格高、质量差,现在服务队帮我们代购,同样的东西便宜一半多,质量还好。”村民王大娘的话,道出了帮办服务的实惠。村民郭兹得也感慨:“以往办丧事丧期长、开销大,主家还累。现在新方式既不失体面,又省心省时省钱。”
如今的骆家沟村,户均丧葬费用从4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礼金标准从200元减至100元。这场以“小会议”“小举动”“小服务”撬动的移风易俗变革,不仅让村民卸下了经济与人情的双重负担,更重塑了乡村人际关系——少了攀比式铺张,多了真诚关怀;淡了随礼纠结,浓了邻里温情。殡葬新风如春风化雨,正为骆家沟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和谐的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