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3日电(崔琳)时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县辖区中小学校正开展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法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同时,当地以法治之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典型案例显示,2024年4月,17岁的张某因深受“哥们义气”观念影响,不慎卷入一起聚众斗殴案件。这一事件不仅给张某个人的成长道路蒙上了阴影,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教育与监护问题的关注。
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临夏县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迅速协同妇联工作人员,深入张某所在的社区和学校,开展全面且细致的走访调查。考虑到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与重要性,检察官决定将家庭教育深度融入到对张某的帮教工作中,向张某的监护人发出了《督促监护令》,这一法律文书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期望,督促张某的父亲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同时,检察官还精心制定了一套全面且针对性强的家庭帮教计划。
经过长达半年的不懈努力与持续跟踪帮教,张某逐渐理解了父亲在外打拼的艰辛与不易,而张某的父亲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曾经横亘在父子之间的隔阂逐渐消融。
考察期满后,综合考虑张某在帮教期间的良好表现,临夏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张某作出了不起诉决定,这一决定便是当地检方在探索未成年人保护“软关怀”方面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临夏县人民检察院针对部分涉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缺失或不当的情况,依法制发“督促监护令”,联合相关部门对其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责,为涉罪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同时,临夏县检方加大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教育帮扶力度,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正、职业规划等个性化的帮教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犯罪情节轻微、有悔罪表现的涉罪未成年人,充分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机会。
近年来,临夏县检方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不断更新司法理念,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为当地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检察智慧和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临夏县检方还注重加强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线上与线下齐联动,定点与巡回相结合,综合与精准互补充的法治宣传措施,高质量打造“明德润法行稳致远”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品牌。
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践,临夏县人民检察院还整合法治教育资源,在临夏县漓水中学建成全州首个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在基地醒目位置专门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明确青少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用青春守护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针对预防校园欺凌、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等重点,临夏县人民检察院抽调专门人员、设置专门课程、开展专题普法、特色普法宣讲;拍摄上映了全州首部未成年人保护题材微电影《青春车手》,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关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