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3日电(相越)“长期以来,我们的牧民四季轮牧,传统的固定式党群阵地的服务半径不足,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组织生活或其他活动费时费力,还耽误生产。”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盐池湾乡雕尔力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乌云毕力格说。
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今年以来,肃北县按照分类推进“五区”基层党建的部署要求,针对牧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的实际,积极探索移动式牧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模式,实现牧区党群服务由“静态服务”向“动态覆盖”转变,切实把暖心服务送到“最远一家人”。
游牧课堂,推动党员教育“全覆盖”
秋日的夏日格勒金草原,牧民党员群众正围坐在一起,“游牧课堂”里“双语”宣讲志愿服务队正在为牧民党员群众宣讲学习党的理论政策,传授畜牧业养殖等知识,让往日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依托移动式牧区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打造“游牧课堂”,组建“蒙汉双语”宣讲队,深化“走下去宣学、马背上送学、蒙古包讲学”等理论宣讲方式,常态化开展“同心筑堡垒”“千里边关党旗红”等实践活动,全方位、立体化为牧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等30余次,覆盖牧民群众1200余人,切实将党的声音根植在草原一线。
转场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今天外面的风很大,在转场的途中远远就看到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肯定是我们村上的移动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到这里可以歇歇脚,可以喝到热乎乎的奶茶,一下就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牧民巴图蒙克说。
着眼牧区四季牧场转场实际,逐村合理规划牧民转场规划,组建由乡镇牧农服务中心、卫生院、应急所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在夏季草场、冬季草场转场必经之地为牧民群众提供不少于7天的全天候服务,为转场牧民群众提供物资补给、应急救助等精细化服务,有效破解游牧转场期间组织覆盖盲区、服务供给断点等问题,实现游牧转场一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民事代办,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党员到哪里,党群服务就在哪里。牧区群众由于距离乡政府驻地较远,加之牧区信号覆盖不广泛,日常事务的办理往往需要在牧闲时才能办理,党组织及时服务牧区党员群众面临“最后一公里”梗阻。
依托移动式牧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移动民事代办点”“移动民意收集箱”,编印“蒙汉双语”政策宣传册10余种3000余册,设立农业保险、医保、低保等10余项民事代办服务事项,让政策宣传、代办服务随着牧民的流动而流动,切实让群众知悉政策、会用政策,进一步延伸服务党员群众的触角,最大限度缩短群众到乡镇集中办事的路程,拉近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距离,真正让“移动式牧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托起“大民生”的温暖支点。
融合共治,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在肃北县6.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守护边疆安全、提升群众的安全感一直都是基层治理关键所在。在推进牧区治理中,肃北县把主动创安创稳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团结共建、基层共治合力。
探索构建“移动式牧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中心户”的网格治理新模式,优先从村“两委”委员、村级共管共享岗位、离任村干部等群体中确定党员中心户,健全完善由4个乡镇党委抓总、26个村“两委”分管、39名专职网格员和107名党员中心户协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流动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安全隐患排查、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形成“乡镇干部+村干部+党员中心户”的全员服务模式,促进党员作用充分发挥。
肃北县将持续做好移动式牧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以“行走”的坚强“战斗堡垒”,努力打通党组织服务牧农民党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完)